麻池古寨

麻池古寨

麻池古寨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依山傍河,北臨清江,南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是清江畫廊的主體景區之一。

基本信息

古寨介紹

麻池古寨 麻池古寨

土地革命時期,賀龍元帥曾在麻池領導革命,並建立了湘鄂邊區革命根據地。1929年7月,在賀龍元帥的領導下,由李勛軍長在麻池組建並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支以軍為建制的工農紅軍;1931年3月,長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遷設麻池。現保存的革命舊址有賀龍元帥在麻池建立的“中共長陽縣委員會”、“長陽縣蘇維埃政府”、“長陽縣軍事委員會”、“長陽縣婦女協會”、“長陽縣警衛大隊”等舊址。

追本溯源

只因為麻池帶有一個“池”字,所以一定有水。在麻池通向璞嶺的大路邊,有一口古井,口面平平正正,三尺見方,深約一丈。古井的四壁用石板砌成,水從井的底部沁出來,清澈透底。見到它,就有想佝下身子,掬一捧送往嘴裡的衝動。

古井的年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謎,誰也不願解開這個謎底,因為她是一口女性的井。沒有江河濁浪滔天的驚險,沒有湖泊碧波萬頃的壯闊,卻有小家碧玉的乖巧靜謐。春天,百花在她身旁靜靜地開放,紅花綠柳,都在給她縫製絢麗的霓裳;夏天,禾苗在她身旁悄悄地拔節,五穀雜糧,都陪著她沐風櫛雨,清洗滿面的灰塵;秋天,栗樹在她身旁輕輕地舞動,蒼黃的橡果,光彩照人,都爭相展覽她恩澤過的成果;冬天,白雪在她上空快樂地飄飛,那是在映襯她無瑕的內在品質。摒棄了私心雜念,也就多了一份自如的輕鬆。就這樣,千百年如一日,靜靜地停留在麻池集鎮的一角。清風來這裡私語過,白雲來這裡纏綿過,大雁來這裡歌唱過,明月在這裡邀約過。她心無旁騖,平心靜氣地汩汩流淌。

走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閱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古井終於練就了一雙睿智的慧眼,、既然是大山給予了她不竭的動力,回饋也就成了貫穿她生命的永恆命題。 牛羊來這裡喝水,她慷慨地贈與;百鳥來這裡取水,她毫無保留;樹木來這裡吸水,她暗中相助;人們來這裡挑水,她笑臉相迎。或許今天把水舀光了,但不出一個晚上,她又迅速補滿,一如當初。哪怕受盡了磨難,哪怕受盡了委屈,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最圓滿、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這個世界。對於多餘的水,她總是謹慎地流向一個巨大的水池。多少年來,聚集在水池裡的水細心地浸泡著放進池中的桐麻樹皮,抑或是椴樹皮,線麻樹皮,而後,供人們抽取晶瑩潔白的麻絲,織成上好的麻布,撐起一個叫“大順祥”的織染商號。來自宜都、五峰、長陽三縣的客商,乘著船,騎著騾馬來到這裡,購買當時價廉物美的原裝布匹,熙熙攘攘、接踵摩肩的人流,把這個鄂西山地懷抱的小鎮攪得風生水起。

直到有一天,手工織染坊被轟鳴的機械聲擠進了歷史博物館的一隅,她又把多餘的水流到附近的溪中,在太陽的照耀下,蒸騰為雲,嬗變成雨,周而復始,良性循環。炊煙是她最要好的閨密,她總是習慣地和早起的炊煙,不約而同地睜開朦朧的睡眼,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中,開始嶄新的一天。甘甜芬芳的的古井,流淌著麻池人生命的源泉。

歷史沿革

無論怎么說,麻池都算是一塊風水寶地。碧浪翻滾的清江河完全是一道天然的壕溝,從它面前蜿蜒而過;而白岩森森的璞嶺在它後面威嚴聳立,又成了別人望而卻步的龐大屏風。僅僅有了這兩道屏障的保護,麻池就可以安若泰山。更兼它東通宜都,連結外界文明;西接資丘,保留巴風土韻。曾幾何時,南來北往的行商坐賈在這裡雲集,“兩步三陰溝”的繁華街市,成為老一輩麻池人回憶中津津樂道的亮麗風景。

麻池古寨掠影 麻池古寨掠影

貼近他寬厚的胸膛,就可以聽到歷史豪邁的回聲。幾棟具有土家風情的房屋,見證了一段劃時代的歷史。時間定格在一九三一年春天,靠近璞嶺山麓的一座四合院,有幸成為長陽縣第二屆蘇維埃政府的機構所在地,全縣轄有三十多個鄉級蘇維埃政府。在此期間一個留著八字鬍,銜著菸斗的將軍,姓賀名龍,率領數千人第三次來到麻池,指導這裡的土地革命運動。對於麻池的地理位置,他說:麻池前有清江,背靠五嶺,左右有兩坳,吹竹筒為號,便於防守。

離這棟四合院百步之遙,是第三屆中共長陽縣委會舊址。在這棟房屋的後面,至今還保留著一座複製的土地廟。這座廟原來立在麻池不遠水竹園,它應該是世界上最小的廟了:沒有廟屋,沒有修行者,更沒有廟產,只有一塊一米來高的石碑,石碑的左右豎著兩塊被稱作護牆的石頭,石頭上刻著一副對聯:土發黃金寶,地生白玉金。橫聯是:吾土地也。土地廟的現任主人不僅跟國民黨有關係,而且是七十九軍的重要人物。這時候,紅軍中站出一個女人,她思維敏捷,經過簡短的思考後,就這原來的土地兩字的起頭,將對聯修改為:土豪劣紳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橫批不變。這樣一來,原來死氣沉沉的對聯一下子變得豪情萬丈,具有了革命氣勢。這個女人是賀龍當時的秘書,後來的夫人蹇先任。

沿縣委會舊址北行,又有一棟土木結構的房屋,它是長陽縣軍事委員會駐地。賀帥曾多次在這裡落腳,處理公務。還有長陽縣婦女委員會等保存完好的舊址,當年,長陽縣的女同胞們在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婦女解放運動。 多少麻池人在戰爭中犧牲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與蘇維埃政府距離最近的麻池人民對土地革命的奉獻,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撫摸著當年紅軍在這裡用過的古舊家具,你就會隨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心潮起伏。紅軍當年用過的水桶還在,紅軍當年睡過的木床還在,紅軍當年公布的土地改革政策還在。那張刻著荷葉蓮子圖案的春台,可是他們在祈禱早生貴子?那條穿著喜字格花紋的雕欄,可是他們盼望喜事連連?那副雕有核桃紋的窗欞,可是在嚮往有一個好的收成?值得惋惜的是,他們沒有等到這一天。但是,他們昔日播撒的火種,不僅照亮了今天的麻池人民,而且照亮了整個神州大地。

是麻池人民對蘇區深厚的情感,使這箇舊址群得以完好地保存。麻池蘇維埃舊址群,訴說著一個振聾發聵的故事。

景點介紹

天王寺舊址與四大天王

按照陰陽先生的說法,麻池是“五龍戲珠”之地。麻池南面五條山嶺就像五條巨龍,遙遙面對麻池北部的一個圓形的山包張牙舞爪,顧盼流離,相對嬉戲,這個山包被稱為“珠包”。天王寺恰好坐落在“珠包”的腳下。

現天王寺已經沒有“寺”,只有四尊殘存的天王神像,分為兩組存放在“珠包”腳下一座瓦屋左右兩邊的屋檐下,一邊兩尊。右邊的兩尊較為完整,一尊左手叉腰,右手執一柄青鋒寶劍;另一尊雙手抱一隻琵琶,似乎正在調弦。這兩尊神像除了沒有頭以外,其他完好無缺。左邊兩尊只保留了胸部以下的部分,其中一尊腰間系一條赤龍,另一尊腰間系一隻銀鼠。四尊佛像都身穿甲冑,連同石座一起高三米多,比真人還要高大。雖然沒有頭,但是,僅憑手中拿的和腰間掛的寶物,足以辨認他們的他們的身份。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寶劍鋒利,“鋒”與“風”同音,職風;手持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因其善於調弦,職調;腰間掛銀鼠的,是北方多聞天王,因其手持雨傘,傘能遮雨,職雨;腰間系赤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因赤龍馴順,職順。四大天王的職能串連起來,象徵風調雨順。它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的產物。

在神像旁邊,還有一塊石碑,高約一米,寬約三十厘米,碑文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有些模糊,但還是可以辨認出石碑上部“福有攸歸”四字,以及右邊落款“皇清乾隆”等字樣。其餘的小字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名。

據80多歲的田超雲老人介紹,他小時候在離天王寺不遠的麻池國小讀書時,看到一塊碑,上面講述了修建天王寺的經過。天王寺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由一個叫李甫如的人領頭,捐資修建的。至今他手裡還有他親手抄寫的完整的碑文,在整理麻池古寨資料時,我也親眼見過他記下的碑文。

據此推斷,“福有攸歸”的石碑,記錄的人名,極有可能是在重建或者維修天王寺時,為之出力出錢的人。而後來,天王寺因什麼原因毀滅,沒有文字記載,成了一個歷史的斷點。

關於四大天王神像的來歷,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傳說。很久以前,一個書生在麻池讀書,每到夜幕降臨時,他就聽到地處麻池中心的大堰里,傳來一陣陣琵琶三弦的聲音,曲調悠揚,淼如仙樂。書生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當地的鄉紳,人們車幹了堰塘的水,從淤泥中挖出了四大天王的石神像。人們抬著神像往珠包方向走,開始感覺很輕,抬到一塊田裡時,神像突然變沉重了。人們抬不動了,就把神像立在那塊田中。當時,石質神像完好無損。現麻池五六十歲的人都對四大天王的原貌,有著深刻記憶。

多少年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千里迢迢來到這裡,鄭重地向菩薩許下自己的心愿。後來在一場眾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激進的人們,砸壞了神像。

站在殘缺的四大天王神像旁,我的心寫滿了雙重感嘆。既感嘆人們的創造力,因為,兩米多高的神像各用一個完整的石頭雕成,四尊神像渾身上下,沒有一個接頭,在當時的環境下,數噸重的石頭,全憑手工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神像,已經非常不簡單,再要把他請到石座上,就更加艱難;又感嘆人的破壞力,如此壯美的神像,是什麼人竟然忍心敲碎他的頭顱,在他舉起鐵錘之前,他作何感想呢。

所幸的是,當地政府決定重建天王寺,修復四大天王神像,庇佑了四大天王多年的瓦房已被政府徵收作天王寺的地基,相信不日又將看到天王寺新的風采。

紅軍樹

在長陽縣蘇維埃政府左邊,有一棵一人環抱,高達十米的銀杏樹。這棵樹主幹筆直,枝葉繁茂,春風吹來,飄起一樹碧綠的蝴蝶。這是一棵英雄的紅軍樹,它從小就與紅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它還是一顆很不起眼的小樹。為了指導長陽的土地革命運動,賀龍同志多次來到麻池,每次都住在小樹不遠的房子裡。白天,他派人把戰馬放在山上吃草,晚上,就把戰馬系在這棵小樹上。為了系馬方便,他派人在樹上釘了一個帶環的鐵樁。這樣,他的警衛員就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系好馬或者牽走馬。樹下備有兩個石槽,一個裝草料,一個裝水。萬一戰馬在山上沒有吃飽,也可以在這裡得到補給。

久而久之,小樹和戰馬成了要好的朋友。白天,小樹可以聞著戰馬的體香,悠閒地曬太陽;晚上,小樹可以貼著戰馬的脖子,近距離感受戰馬主人的英雄氣息。很長時間,這棵小樹見證了紅軍與國軍的多次戰鬥,屢屢以國軍失敗,紅軍勝利而告終。

一九三一年,因為受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當時在長陽最有戰鬥力的紅六軍五十師的師長李步雲,政委江山相繼被錯誤地當作“改組派”殺害,紅五十師被改編。國民黨軍隊趁機反撲,沙子嶺一役,紅軍損失慘重,長陽蘇區從此喪失。賀龍同志心情沉重地在樹上解下戰馬,與這棵小樹揮手作別。小樹借著大風的力量,拚命搖動樹枝,作為回答。

戰馬走了,小樹失去了一個最親密的夥伴;戰馬的主人走了,小樹失去了最尊敬的師長。從這一天起,它變成了世界上最孤獨最寂寞的樹。只有晚風吹來,鐵環清脆的叮噹聲,聊以解除小樹的相思之苦。隨著時間的流逝,小樹慢慢長高,長粗,一天天變成了大樹。而起初還露出樹幹外面不少的鐵樁和鐵環,也逐漸沒進了樹幹內。小樹沉默著,思考著,盼望著。在漫長的等待中,它迎來了共和國的建立。當年戰馬的主人,成了萬人景仰的開國元勛。基於這棵樹的傳奇經歷,人們它他周圍搜尋。突然,有人發現了樹幹中的鐵環。又在樹下的泥土中,挖出了兩個石槽。他們把樹幹靠近鐵環的地方,剖開一小塊,讓長進樹幹里的鐵環重見天日。然後,給鐵環以及樹的周身都掛上紅布,把這顆紅軍樹打扮得喜慶洋溢。直到今天,前來參觀的人們都要來到樹下,憑弔當年紅軍的驚險戰鬥經歷。而曾經的賀帥部下來此,這棵樹更是他們必不可少的參觀點。

就叫紅軍樹吧,因為它見證了紅軍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就叫紅軍樹吧,因為它迎來了一個新世代的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