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長頸龜

麥氏長頸龜

麥氏長頸龜(Chelodina mccordi),又名羅地島蛇頸龜或羅地島長頸龜,是分布在帝汶西南部羅地島一種極危的龜。

基本信息

特徵

麥氏長頸龜麥氏長頸龜

麥氏長頸龜最初是於1891年由喬治·亞伯特·布蘭潔(George Albert Boulenger)所描述。其命名是為紀念美國烏龜專家麥克·考德博士(Dr. William McCord)。它們是從紐幾內亞長頸龜中分出來作為獨立的物種,與紐幾內亞長頸龜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麥氏長頸龜龜殼可以長達18-24厘米,頸長相約。龜殼呈淡灰褐色,有些則呈現栗色。胸甲呈淡奶白色。頸背呈深褐色,有圓形的小結。上身呈白色。瞳孔黑色,有白環圍繞。它們棲息在沼澤梯田及細小的湖泊。

繁殖

麥氏長頸龜一胎可以生8-14隻蛋,一年有三次繁殖期。蛋長3厘米,闊2厘米,重約8-10克。經過3-4個月的孵化期後,幼龜便會出生。幼龜出生時約長2.8厘米,胸甲上有黃點,會逐漸變深直至整個胸甲成為黑色。在成長階段中,它們的顏色會逐漸變淡。

地理分布

僅出現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的羅地島(Roti Island)上。這個位於帝汶島(Timor)西南部的小島,是人們盡知的地點。與C. mccordi親緣關係最近的是產自巴布亞紐幾內亞的C. novaeguineae和C. pritchardi。

習性

生活在該島南部的濕地、湖泊和稻田中。

威脅

麥氏長頸龜的頸部。麥氏長頸龜因為稀有,故被過度採集。餘下的二或三個群落只生活在島內約有70平方公里大的高地。於2004年,它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保護

極度瀕危,羅地島上盡存的群落也幾乎要滅絕了。自這種龜被首次描述以來的幾年裡,棲息地的毀壞和過度開發,再加上分布範圍極為有限,使之在數量上受到了重創。在印度尼西亞,C. mccordi所受的保護是在Chelodina novaeguineae以下的。因此,建立人工飼養黠的繁殖群體,以及進行不同血統間的交流,都是很重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