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地那龍線蟲病

麥地那龍線蟲病,雌性成蟲寄生於人體皮下組織而引起的疾病,流行於南亞、西亞、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麥地那龍線蟲病

dracunculiasis

由麥地那龍線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其雌蟲成熟交配後移行至四肢皮膚 ,子宮內的幼蟲受壓後從體壁脫出,大量幼蟲的釋出,引起皮膚表面出現水皰,此外尚可有皮疹、噁心、頭暈、局部水腫等徵象。當破潰處與水接觸時幼蟲即進入水中,雌蟲死亡,傷口癒合。幼蟲被劍水蚤吞食後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人們吞食後,幼蟲穿過腸壁而到達胸腹部肌肉,然後移行至皮下組織。甲硝唑治療有效。

麥地那龍線蟲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埃及的木乃伊中就曾出現過這種疾病。在過去200年中,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缺乏安全水源的貧困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一些村莊。該病常常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其發生呈現季節性模式,往往發生在農忙時,因此又被稱為“空穀倉脖。由於受疼痛折磨,喪失勞動能力的患病農民無法收割莊稼,導致家庭得不到充足的糧食,患病的孩子常常數月不能上學,教育進度也受到影響。 麥地那龍線蟲病通常又被稱為幾內亞線蟲病,是一種可引起疼痛並能夠導致患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寄生蟲病,飲用被污染的水是感染這種疾病的主要途徑。麥地那龍線蟲的中間宿主是一種身體極小的食肉性甲殼類動物———橈足蟲,當人們飲用了被橈足蟲污染的水之後,橈足蟲體內的麥地那龍線蟲的幼蟲便會進入人體,幼蟲長大後可達0.6—0.9米長,當成熟的麥地那龍線蟲從人體(通常為腿部)鑽出時,會造成劇烈脹痛、水泡和潰瘍,同時伴有發熱、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常常感覺腿部火燒樣灼痛,為減輕疼痛而將腿腳浸沒到水中時,大量幼蟲便被排到水裡。隨後,麥地那龍線蟲的幼蟲被橈足蟲吞噬,並在其體內寄生。當其他人飲用了被橈足蟲污染的水後,傳播周期再次延續。

在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根除麥地那龍線蟲病的全球運動取得了重要進展。20世紀80年代早期,全世界約有20多個國家的300多萬人患有這種疾病,到2007年,病例數已下降至2萬5000例,分布在9個國家。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根除麥地那龍線蟲病國際認證委員會成立後,已經有189個國家被認證為無麥地那龍線蟲病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一些防治麥地那龍線蟲病的低成本辦法包括:提供安全的飲用水、對飲用水進行過濾、加強對患者病情的控制、防止患者涉水,以及用藥物對水源進行除蟲處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