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亨利堡

麥克亨利堡

美國國歌誕生地在巴爾地摩Baltimore,Md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它是第二次英美戰爭中重要的海港軍事要地。

美國東岸是國興之地,最令人忽略卻又最值得一去的莫過於國歌誕生之地,巴爾第摩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來到巴爾地摩Inner Harbor,在一邊是破房子一邊是廢碼頭中間行使,過橋便看見圍牆了,因年代久遠好像農村的養豬場。進去以後頭一眼就看見那面旗,15顆星15個條,當年就那么多州。
公園的房子裡在放一部小電影,就是一老頭在那裡講故事,最後放國歌的時候窗簾拉起,正好看見要塞上飄揚的旗子,確實很激動。如果外面有英國人的話,看電影的肯定出去拼了。
說起來那故事距今已經二百年了。先是海上摩擦,最後導致英美之間的第二次開戰,民兵糾集起來的美軍畢竟敵不過剛剛滅了拿破崙的英軍,到了1814年8月首都讓英國人拿下,麥迪遜倉皇出逃,白宮國會全被燒了。接著英軍北上,打算經巴爾第摩去費城。美國這邊連忙武裝巴爾第摩民兵,東邊一萬多人挖戰壕,南邊三千人守港口。英國海軍逆流而上,船上還載著三個美國人,其中一位就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
在麥克亨利堡,至今展覽著他的衣服,看起來身高也就1米5,當時做律師的他,是為了營救朋友才被英國水兵壓上了船。儘管基律師同英國上將談得挺融洽,但朋友沒救出,轉身也被鎖在了艙里。倒不是英國兵口是心非,而是英軍馬上要進攻怕他告密。
9月13日14日兩天,英國人狂攻麥克亨利堡,硬是沒有拿下。基律師在船艙里光聽響了不知道外面情況,只是一個勁兒祈禱千萬頂住。凌晨時分,他終於可以放風了,衝出艙去一眼看見銷煙中飄揚的國旗,這才有了《星條旗永不落》,1931年被定為國歌。
巴爾第摩城下,英軍止步,美國從此開始了強盛之路。記得看貓王主演的老電影,60年代巴爾第摩還是白人的天下,等到我去的時候城裡基本上都是黑人了。那曾經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美國存在的人們的後代不知漂泊到了哪裡。19世紀初的那場戰爭對於美國來說是不成熟和過於輕率,可是現在沒有人討論應不應該,而是讓每年幾百萬來麥克亨利堡的遊客記住這是美國的勝利。
每次在那裡聽介紹,都不禁想起韓戰。那場先父參與的戰爭對新中國來說也是不成熟和倉促的,同樣也不應該討論是否應當。而是應該讓每一個中國人知道,曾經有那么一批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贏得了近代史的第一次自豪。
有一年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正趕上慶祝。美國男女青年穿上當年的服裝,扛起當年的槍,一絲不苟地重複當年的故事。讓我一下子想起18年前7月7日,冒著酷暑騎車到蘆溝橋,以為50年紀念日會人山人海,沒想到一片淒涼。
那一天在海風中暢想,什麼時候也有中國的青年穿上當年的軍裝,拿起當年的大刀,在蘆溝橋頭唱一唱義勇軍進行曲,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