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血條面

麟遊血條面

麟遊血條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麟遊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這一風味小吃,相傳還是唐王李世民來麟遊九成宮避暑,去鄉間視察民情時發現的。由於皇上的喜愛,血條面才得以發揚光大,流傳至今。麟遊血條面有著它獨特的地方風味,它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麟遊人招待親朋好友的風味食品。千百年來,在麟遊境內流傳不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

內容介紹

陝西麟遊血條陝西麟遊血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

麟遊血條面有著它獨特的地方風味,它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麟遊人招待親朋好友的風味食品。千百年來,

成品血麵條成品血麵條
在麟遊境內流傳不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地道的麟遊血條面只有在農村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才能品嘗到它的美味。血條面製作講究,風味獨特,其具體作法是,取新鮮豬血或羊血,加鹽後反覆攪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後用細紗網過濾,取締雜質,放乾細調料若干。另選精細麥麵粉,用過濾好的血漿和面,或人擀或機壓成薄面片,用大油擦遍,切細,上籠蒸熟,晾乾保存,類似於現在的速食麵。吃時,用五香調料、蔥花、蒜苗、雞蛋餅、木耳、黃花、薑汁、油潑辣子、臊子油等做湯(最好用肉湯)。將做好的血面入湯,泡幾分鐘即可食用。

製作步驟

 一、血:
選取新鮮健康的豬血或羊血,加鹽後反覆攪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後用細紗網過濾,取締雜質,放乾細調料適量,兌涼開水少許,以備用。
二、面
1、選料:選優良白麥三種以上混合細磨,每百斤取面七十斤。以陽山老紅麥面為最優。
2、和面:每十斤面摻鹼三錢,用兌好的血漿和面,先拌後搓,以硬為宜,反覆揉壓,揉面塊,以軟為宜。
3、擀切:用擀麵杖擀薄後,在面上反覆擦遍熱大油(菜油也可),以互不相粘為宜,然後摺疊、晾涼、切細。
4、蒸:將切好的血面,分成若干份,以半斤為宜,上籠蒸二十分鐘蒸熟即可食用。
5、晾曬:將蒸熟的血面及時晾曬,晾乾後保存,以備日後食用。
三、菜:  
1、底菜:取紅蘿蔔、蒜苗、黃花、木耳、豆腐若干,切碎,用菜油炒熟。
2、漂菜:把雞蛋攤成薄餅,切成菱形小片,取蒜苗或韭菜少許切細。
四、臊子:
取大肉若干切成小片,肥瘦分放;把大油入鍋化開,加入適量菜油,先將肥肉放進油鍋,文火將肉油浸出,再放進瘦肉,文火至七成熟,依次調上食醋、醬油、食鹽、五香調料、辣麵。再文火十至十五分鐘即可。
五、調湯:  
在鍋內放菜油少許,燒熟,倒入生薑末、蔥或蒜苗熗炒,加入適量肉湯(沒有肉湯以開水代替),然後,放入臊子、漂菜。調湯切記少醋多鹽。湯要始終保持近乎煎沸的熱度。
六、食用:
取適量血面入湯,浸泡3—5分鐘,再放入少許涼粉、豆腐片,以配其色。每碗撈血面不可太多,一般一兩左右,將湯舀足,再放少量炒好的底菜即食。若在湯中泡上軟蒸饃,連吃帶喝,其味更香。

主要特徵

麟遊血條面的特點是:薄勁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勁”是指血面柔中帶勁,耐煮耐泡;“煎”是指湯很煎和,湯溫較高;“稀”是指面少湯多,味道鮮美(人常說味道都在湯裡頭);“汪”是指湯的搭頭很豐富,色彩搭配鮮艷,油多味香。它食用方便,利於貯存。味濃而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悠長,是宴待賓朋、饋贈親友的獨特食品。‍

歷史淵源

麟遊血條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關於血條面,民間還有這么一個傳說。相傳在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來麟遊九成宮避暑,一天去鄉間視察民情,發現民間用血條面招待貴客,李世民也有幸嘗到了這人間美味,皇上大加讚賞,非常喜愛,從此,血條面得以發揚光大,流傳至今。

主要價值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麟遊血條面是中國民間古老飲食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族的飲食大花園中,獨樹一幟,獨一無二,其他地方很少有人製作食用血條面。它只所以能長期流傳下來,是因為它已成為當地民眾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發掘、搶救、保護麟遊血條面,對研究民間飲食文化現象具有一定作用。另外,麟遊血條面營養豐富,香味悠長,對豐富民間風味小吃,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相關物品

相關器具有:盒、網籮、大木案、擀麵杖、切面刀、蒸籠、碗筷等。
成品血條面有:現作血條面、盒裝血條面(有暈、素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