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到此

麒麟到此

自古以來,麒麟被視為國之奇瑞,太平盛世降臨的徵兆。揭陽民間男女嫁娶,不論寨門、祠堂門、廳門、家門、轎門的門楣上,都要貼一張紅紙條形的“麒麟到此”。象徵“吉祥如意”、“嘉瑞禎祥”。 花轎抬進羅府時,羅家正在為娶一個痴女而後悔,不想迎出轎來的竟是像竇儂公主模樣的新娘。舊時普寧洪陽習俗,女方受聘後除回敬男方糖包外,還要送上春草二叢,謂之草頭結髮;豬心一個,謂之同心;五樣種子(稻穀、綠豆、酵母餅、龍眼乾、薯粉圓),謂之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謂之招子成行;甜糖烏豆球,謂之克紹箕裘。

相關信息

麒麟釋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

麟簡介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據說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圓的頭頂,卻只有一隻角。有的說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狀被描繪得略有不同。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

麒麟到此麒麟到此

潮汕地區民間男女嫁娶,不論寨門、祠堂門、廳門、家門、轎門的門楣上,都要貼一張紅紙條形的“麒麟到此”。象徵“吉祥如意”、“嘉瑞禎祥”。

自古以來,麒麟被視為國之奇瑞,太平盛世降臨的徵兆。遠在漢代,漢武帝為詔世清明,皇威顯赫,曾稱獲過白麟而更改年號。還命人於未央宮中建“麒麟閣”,並鑄黃金的“麟趾金”。唐代,女皇武則天為顯自己對麒麟的崇敬,在她母親的墓前,特地用石頭雕刻了一頭高大、威武的麒麟,作為守陵之獸。

然而,民間嫁娶貼“麒麟到此”的習俗,卻是源於“麒麟送子”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民間有一位畫家,夫妻倆相親相愛,家庭生活美滿,可就是老而無子。這畫師偏愛畫麒麟,他的屋裡,掛滿了各種各樣、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麒麟畫。一天晚上,他於屋中得意地欣賞掛滿四壁的麒麟畫,望著笑著,突然,一匹金光閃閃的麒麟,馱著一個胖乎乎的小孩子,朝著他走過來。畫師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笑醒了,原來是一場美夢。

第二年,他的老婆果然喜得一子。這孩子出生之後,不但聰明絕頂,智慧超群,還沒上學念書,六歲便能賦詩作畫。還能經常外出,與附近的文人聯吟作對。並無師自通,提筆成章,被人們譽為“麒麟神童”。於是“麒麟送子”的故事,便在民間廣泛地傳開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畫了一幅“麒麟送子”的年畫:正中一匹龍頭、獅尾、鹿身、馬足、全身披麟甲的麒麟,背上馱著一個手抱蓮蓬的胖孩子,後面跟隨的女人,穿戴華貴,溫柔典雅。其寓意是:“連生貴子”,背景是祥雲繚繞,充滿“天賜貴子”的吉祥喜慶氣氛。

另一傳說是 ,唐朝時候,羅成之子羅通出征北番,與竇儂公主交戰,戰陣上公主一見鍾情,但羅通因竇儂公主打死了弟弟羅仁,怨恨未消。而竇儂公主一片痴情,設法求程咬金撮合,程咬金為使兩國和好,平息干戈,大力說合,可是,羅通卻苦苦不從。後來唐王李世民出面主婚,羅通只好勉強答應。洞房之夜,卻把竇儂公主羞辱得自刎身亡,唐王大怒之下下旨不準羅通再娶,隨將竇儂公主葬於麒麟山下。 及後,程咬金不忍坐視羅家絕後,便向唐太宗求情,將史大奈的傻女配給他,為羅通生兒育女,繼承香丁。唐太宗念著羅家大功,也就答應了。 迎娶那天,當花轎經過麒麟山下竇儂公主的墳前時,竇儂公主人雖已死,但她的陰魂對羅通仍一片痴情。在閻羅王的幫助下,讓竇儂公主的陰魂藏進史女身上並使其擁有竇儂生前之容貌與聰慧。 花轎抬進羅府時,羅家正在為娶一個痴女而後悔,不想迎出轎來的竟是像竇儂公主模樣的新娘。羅家的人見了人人歡喜,程咬金見了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後來,人們為了求得媳婦變成一個像竇儂公主一樣美麗的新娘,便都寫上『麒麟到此』的紅條貼於門頂和轎前。

民間嫁娶貼“麒麟到此”,張貼時也要講究方法。出嫁的女方,要在新娘出閨前,從家門、巷門、廳門、祠堂門,再到寨門。意為由內到外,表示女子出嫁。娶親的男方,須於迎親花轎未到達之前,從寨門到家門,即從外到內,依次序一個一個地貼進來,意思是,表示娶親。張貼的位置是門楣的正中,紙條大部分垂下,隨風飄逸。在迎親禮節上,女方用的“麒麟到此”。必須由男方隨送娶親請帖送去的。

潮客婚嫁習俗

合婚 凡求婚者一般托媒說合,也有由親戚朋友介紹的。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男方便將議婚男女雙方生辰請星家合婚,經推算後認為雙方生肖不會“相衝”,即把庚帖陳於“灶神”前,俟三天內家庭各事無損,便可認為吉祥可相合,否則將女方庚帖送回。

開聘 男女雙方合婚相宜,便可行相親,審視家庭條件。一般為女方到男家看厝屋、家庭陳設等,謂之“看家風”。若無異議便可議聘、開聘。開聘要在12版紅帖上開列男方聘禮和女方妝奩數目。男方聘禮要列明聘金多少,布料、金銀首飾多少,及茶儀糖料若干斤等。客俗舊時聘禮稱“酒水”,什麼“酒水”配什麼嫁妝。“酒水”高低不等,低等的謂食“公雞酒”,即由男方送女方兩隻公雞,兩斤豬肉,兩壺酒和幾對雞蛋則可,而女方父母給的嫁妝也很少。較高等的“酒水”稱食“籮格”;再高一等的稱“籮”;更高一等的稱食“些”;最高等的稱食“盛”,其聘禮和妝奩都相對特別豐盛。客俗聘金的尾數一般要有兩個“9”的數碼,客音“9”與“久”諧音,取長長久久的好兆頭。聘單紅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後,女方若認可,男方便可送聘定親。

送聘定親 送聘也稱納彩。男方擇吉日把議定聘金送到女家,女方交點後回送男方兩個糖包並插上石榴花謂之受聘。舊時普寧洪陽習俗,女方受聘後除回敬男方糖包外,還要送上春草二叢,謂之草頭結髮;豬心一個,謂之同心;五樣種子(稻穀、綠豆、酵母餅、龍眼乾、薯粉圓),謂之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謂之招子成行;甜糖烏豆球,謂之克紹箕裘。送聘受聘後,男女雙方各包糖包分送親戚朋友,謂之“食甜”。親戚朋友各送禮物以賀,送給女方的布料、花粉等禮品謂之“添箱”。

出嫁 男女擇定迎娶日期,用紅帖寫明送達女家,謂之“報日”。女方出嫁前要請老年嬸姆挽面整容。出嫁前夕邀同寅姐妹食厚合甜菜,共睡於下墊稻草上披草蓆的灶前。傳說古有繼母虐待前氏女者令其如此睡法,後前氏女出嫁竟發達興旺,故效其法,沿成此俗。客俗出嫁女則於出嫁前夕與母同睡,出嫁前當天早晨要與家人及同寅姐妹共進早餐,謂之吃“姐妹飯”。飯後要分“姐妹錢”,即把銅錢撒在米篩上,然後由兄弟姐妹從大到小依次摸取。 迎娶 完婚日,男家抬結彩花轎一乘,導以鼓樂,親友盛服陪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父親或族老以碗水潑於轎頂說好話:“碗水潑上轎,女兒變做夫人樣。”伴娘及同寅姐妹多人伴轎而至,阿舅(新娘之弟)“摜油”,送花頭“朋兜”。客俗還要由伴嫁娘挑紅布袋在後“壓轎”。花轎抬到男家門口,由一男孩拜轎門,然後新郎用紙扇在轎前扣三下,新娘頭蓋紅布由一家庭和樂的“好命婆”牽出轎門入屋。新郎新娘到家後先拜祖先後拜父母及伯叔上輩,然後夫妻相拜,鞭炮鼓樂聲喧,禮成新娘入洞房。男方中午宴請親朋。新郎新娘共餐,夫妻交杯換盞,謂之“合卺酒”。午宴結束後由新娘向家族中上輩親屬及姻親來賓由外到內,從長輩到晚輩依次敬茶,敬茶時對長輩要跪敬,被敬者扶起飲茶雙杯,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俗謂之“賞面錢”。 完婚當晚,左鄰右舍,男男女女說說笑笑,食喜糖,看新娘,鬧洞房。

舊時男女婚姻受封建禮教束縛,婚煙多不能自主,且婚事禮俗陋習,繁文縟節甚多,造成不少婚戀苦果和悲劇。現代一般是男方到女方相親,女方到男方看家庭條件,雙方滿意後作婚前身體檢查,到政府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然後送聘,迎娶。聘禮嫁妝高低不等,高聘禮、講排場奢風仍存在。聘禮多為現金,精美首飾,嫁妝也多為男方出資,有長衣櫃、腳踏車、縫衣車、彩電、電風扇等。新娘出嫁由新郎或親友用腳踏車、機車、甚至租用小汽車結紅彩迎回。但多數青年自由戀愛,結合重志同道合,重品德、文化修養,婚事新辦,或則舉行集體婚禮,開小型茶話舞會慶賀,或則旅遊結婚等已蔚成風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