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茸

麋茸

麋茸,麋鹿的未骨化而帶有茸毛的幼角,用於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壯腰膝。主治虛勞贏瘦;精血不足;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基本信息

麋茸

正文

麋茸
(《唐本草》)

來源

鹿科動物麋鹿的未骨化而帶有茸毛的幼角。

動物形態

麋鹿,又名:麋(《莊子》),四不象(《黑龍江外記》)。
體長約2米,肩高1米餘,雄者體重約200公斤,雌者100公斤。雄者尾長達75厘米,雌者約60厘米。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角似鹿,故稱"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角無眉叉,主幹離頭部一段距離後,分前後2枝,前枝再分歧成2叉,後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尾生有長束毛,尾端超過後肢踝關節。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蹄顯著。冬毛較長,毛色灰棕。鼻孔上方有-白色斜紋,下頰與耳殼內面均呈白色,額及頂部沙黃色,頰褐色,頸下長毛黑褐色,頸背有一黑褐的縱紋延伸到前背部,體側下部灰白色,四肢內側及腹部黃白色;夏毛較短而稀,紅棕色雜有灰色,幼獸紅褐色,雜有黃色,體有白色斑點。每年兩次換角,夏角在6~7月成長,11~12月脫落,此後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後脫落。
麋鹿為我國特產,動物園有飼養。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本動物的肉(麋肉)、骨(麋骨)、骨化的者角(麋角)、脂肪(麋脂)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甘,溫。
①《本草蒙筌》:"性熱。"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

①《要藥分劑》:"入腎經。"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

壯陽,補精,強筋,益血。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男子陽痿,女子不孕。
①《唐本草》:"服之功力勝鹿茸。"
②《本草蒙筌》:"骨軟可健,莖痿能扶。"
③《綱目》:"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

用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或浸酒。

選方

①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茴香半兩(炒香),兔絲子(酒浸曝乾,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上為末,以羊腎一對,清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乾,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本事方》麋茸丸)
②治老人骨髓虛竭,補益:麋茸五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為末)。以清酒二升,於銀鍋中慢火熬成膠,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溫水調下,空心食前服。(《經驗方》麋茸煎)
③補養氣血,令人有子:熟乾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麋茸(酥炙,為末)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或溫酒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麋茸萬病丸)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