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亭

鹽亭

鹽亭屬盆中丘陵區,北高南低,一般海拔350-650米,山丘起伏,溝壑縱橫。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動植物品類繁多。

基本信息

鹽亭簡介

鹽亭縣城鹽亭縣城

鹽亭縣內有梓江、彌江、湍江、櫸溪、雍江5條河流,流經縣境246.7公里。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大都先後得到開發利用,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鹽亭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東經105°12'至105°42',北緯30°53'至31°30',幅員面積1648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轄36個鎮鄉(其中回族鄉1個),474個村,8個居委會,有漢、回等7個民族,總人口60.26萬人,以回、蒙、羌、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占0.68%。鹽亭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縣和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據《平太寰環記》引《蜀記》記載,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於今鹽亭縣毛公鄉僑置宕渠縣和西宕渠郡,隸益州(治今成都市區),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為實郡,又分廣漢縣(治今射洪縣廣興鄉)新置北宕渠郡,於靈江之東鹽井亭置鹽亭縣,因井為名,作為北宕渠郡郡治,此為鹽亭建縣之始。鹽亭縣城即今雲溪鎮,北周保定初(562),建高渠郡、縣時,即設治於此,依杜甫“雲溪花淡淡”詩句得名。鹽亭縣城屬以發展輕紡食品業為主的小城市。

豐富資源

鹽亭有豐富的資源:境內石油、天然氣儲量大,石灰石、膨潤土尚待開發,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滷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建國初期四川設川北、川東、川南、川西行署專區。鹽亭屬遂寧專區,遂寧專區隸屬川北行署專區,此時鹽亭不歸綿陽管轄。綿陽此時為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專區。1958年撤銷遂寧專區,將安岳、樂至2縣劃歸內江專區;遂寧、三台、蓬溪、鹽亭、潼南、射洪、中江7縣劃歸綿陽專區,鹽亭此時正是歸綿陽管轄。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轄綿陽、江油、青川、平武、廣元、旺蒼、劍閣、梓潼、三台、鹽亭、射洪、遂寧、蓬溪、潼南、中江、德陽、綿竹、安縣、北川等19縣。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此時將鹽亭、三台、北川、平武、安縣、江油、梓潼劃歸綿陽市。

嫘祖陵

嫘祖陵嫘祖陵

嫘祖陵(墓)位於鹽亭縣的金雞鎮的青龍山,遠在秦漢以前就已建成,是人們思古懷親追憶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復重建的嫘祖陵為八卦形,以山為陵,外露三方,內藏五方。陵墓邊長為24.95m,意為二十四節、九五至尊,陵直徑60m,高190m,屬中華女祖第一陵。1993年,四川省老領導、學者楊超為原墓題寫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正中。陵前碑亭,寬14m,高9m,採用八卦中的坤卦形結構。陵碑高2.8m,寬1.2m,厚0.3m,“嫘祖陵”三個古篆體大字是由新加坡著名華人書法家丘程光先生到鹽亭書寫的。.碑亭前的香爐也是目前全國別具特色的石制龍鳳浮雕香爐,長7m,寬1.5m,高2.5m。
陵(墓)區墓台為半圓形,左右兩邊各設圓形化錢爐一個,正中為排樓。排樓前面是直通嫘祖湖起點平台的神道。神道全長400m,寬20m。設下平台、中平台和上平台。平台與平台之間分12組階梯相通,象徵每年12個月。各組階梯依據農曆每月天數設計梯步數,按“地支”順利排列,並在每組梯步中雕刻十二生肖圖案。神道兩側是56根圖騰柱,象徵中華56個民族。中平台設計為正方形九宮大祭壇,邊長90m,分9塊正方形小平台,每個小平台邊長30m,高低錯落,寓意九宮八卦。大平台正面設20m高嫘祖像浮雕牆,東南西北設4道石刻門,寓意春夏秋冬。大平台主要用於大型祭祀活動,可容數千人。
嫘祖陵(墓)左右兩側山嘴將各建鍾亭鼓亭一個,晨鐘暮鼓,山谷傳聲,使人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