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橋

鹹陽橋

即西渭橋。漢武帝建元三年始建(公元前138年),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稱便橋或便門橋。故址在今陝西省鹹陽市南。唐代稱鹹陽橋,是漢唐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即位不久,與突厥頜利可汗曾會盟於此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又稱一號橋,因原橋是陝西省也是渭河的第一座現代大橋。現橋為懸臂樑鋼筋混凝土結構,全長603米,總寬27米。鹹陽橋是全省幹線公路西蘭線通向甘肅、新疆及寶雞的重要大通道,也是鹹陽市重要的城市橋樑。鹹陽橋分三次建成:第一次建成於1954年,由前蘇聯橋樑專家設計的;第二次擴建於1983年,由省公路設計院在設計建造的;1999年對前兩次建成橋樑擴孔加長。由於超期服役、超限運輸以及2003年洪澇災害的影響,鹹陽橋一度出現嚴重病害,運營處於危險狀態。2005年拆除上游的1954年舊橋,在原橋位另建新橋,並對1983年新建橋樑的破損部位加固維修處理。 提及此橋的唐詩有的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溫庭筠的《鹹陽值雨》:“ 鹹陽橋上雨如懸, 萬點空濛隔釣船”。

天津鹹陽橋

陝西鹹陽橋(一號橋) 陝西鹹陽橋(一號橋)

天津鹹陽橋位於南開區西北部,鹹陽路中段,跨南運河。長40.04米,寬15.4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米。載荷量18噸。建於1965年,因在鹹陽路上,故名。陝西鹹陽橋

陝西鹹陽橋

陝西鹹陽橋 即西渭橋。漢武帝建元三年始建(公元前138年),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稱便橋或便門橋。故址在今陝西省鹹陽市南。唐代稱鹹陽橋,是漢唐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即位不久,與突厥頜利可汗曾會盟於此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又稱一號橋,因原橋是陝西省也是渭河的第一座現代大橋。現橋為懸臂樑鋼筋混凝土結構,全長603米,總寬27米。鹹陽橋是全省幹線公路西蘭線通向甘肅、新疆及寶雞的重要大通道,也是鹹陽市重要的城市橋樑。鹹陽橋分三次建成:第一次建成於1954年,由前蘇聯橋樑專家設計的;第二次擴建於1983年,由省公路設計院在設計建造的;1999年對前兩次建成橋樑擴孔加長。由於超期服役、超限運輸以及2003年洪澇災害的影響,鹹陽橋一度出現嚴重病害,運營處於危險狀態。2005年拆除上游的1954年舊橋,在原橋位另建新橋,並對1983年新建橋樑的破損部位加固維修處理。

相關詩文

提及此橋的唐詩有的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溫庭筠的《鹹陽值雨》:“ 鹹陽橋上雨如懸, 萬點空濛隔釣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