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文廟

鹹陽文廟

鹹陽博物館(文廟)位於明清鹹陽城區中山街,現鹹陽博物館位置,是鹹陽城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

基本信息

簡介

鹹陽文廟鹹陽文廟
鹹陽博物館位於古城鹹陽市中心的中山街,館址原是建於明代初年的鹹陽文廟,1962年改建為鹹陽博物館。鹹陽博物館是秦王朝建都之地,又是漢陵集中所在,因而鹹陽博物館所藏文物以秦漢兩代為主,其中以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最為出名。鹹陽博物館建築面積3855平方米,陳列面積1216平方米。

鹹陽博物館屬於地域性綜合博物館,現有七個陳列室,其中秦鹹陽歷史文物陳列室三個,西漢帝陵文物陳列室一個,西漢3000彩繪兵馬俑專題陳列室二個展出文物7000餘件。鹹陽博物館藏周、秦、漢、唐歷史文物近2萬餘件,有銅器、鐵器、陶器、瓷器、石刻、字畫、玉器等。

陳列室

第一陳列室主要展出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尖底瓶、陶體秦鹹陽遺址出土的銅矛、戈、劍、戟等青銅兵器;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秦鹹陽宮遺址出土的文物;第三陳列室主要展出秦鹹陽三號宮殿出土的壁畫;第四陳列室展出西漢文物。漢代的瓦當,型制碩大,製作精細,圖案新穎,與秦磚齊名。

歷史

鹹陽文廟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縣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占地面積約905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宮牆周圍七十丈,大成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五架,門外有名宦鄉賢祠、忠孝節義祠,戟門裡金水池上架有金水橋,迤南有欞星門,再南有大成坊。再後有金聲、玉振二門,左右對稱。現僅存大成殿五間,兩廡各七間,余盡毀矣。現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木牌樓、前殿、中殿、後殿,兩側有東西廊廡。 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有脊飾,檐下施三踩斗拱。系民國時用周康王陵獻殿材料修建而成。現為秦鹹陽歷史文物陳列廳;

中殿,即大成殿,是明初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有柱頭科、角科、平身科斗拱。現為精品文物展廳; 後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前、後檐均施三踩斗拱。其建築時間不明。現為宗教文物陳列廳;

大成殿西北所謂小殿、小牌樓和東西廂房系1978年用城隍廟大殿材料修建。現為臨時陳列廳和第五六展室;

今大成殿西碑亭系1985年修建。 戟門在1943年被鹹陽縣長劉法鈺拆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縣城隍廟牌坊移建於此。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歇山頂,前、後檐均施如意斗拱。斗拱重疊,狼牙交錯,油漆彩繪,琉璃覆頂。門前有清代石獅1對。 1962年,文廟闢為鹹陽市博物館。1980年以來,修葺彩繪了大殿、廡房,新建了小牌坊佛亭、三千兵馬俑陳列室。

價值

鹹陽博物館(文廟)位於明清鹹陽城區中山街,現鹹陽博物館位置,是鹹陽城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四年,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築12棟,占地12.78畝。據《鹹陽縣誌》記載:文廟宮牆七十丈,占地3364平方米。牆內房屋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有左右兩門,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欞星門,有左右兩坊,左坊書“德配天地”,右坊書“道貫古今”;戟門,門前有伴池,東廂為名宦祠,西廂為鄉賢祠;戟門北有東西兩廡,廡北為大成殿。宮牆以外南有大成坊;東有文昌閣、崇聖祠;北有明倫堂、尊經閣;西有教諭署、訓導署。其中,戟門於1943年被鹹陽縣長劉法鈺拆除,同時將拆掉的縣城隍廟牌坊移建於此。城隍廟牌坊即現在鹹陽博物館大門,為全木斗拱式結構,木雕精細,結構嚴謹,四根紅漆木柱支撐琉璃瓦覆蓋的大屋頂,造型莊重深厚。尊經閣在文廟後不遠處,為鹹陽最早的學府明倫堂內的主要建築之一,明弘治十四年利用洪武城城基所建,高二丈五尺,方六丈許,藏有圖書典籍,為鹹陽最早的圖書館。明嘉靖三十四年為華縣大地震震損,明隆慶三年加固復修。此後明清雖有修葺,終於塌廢。“經閣舒眺”為渭陽十勝之一,“經閣長嘯碧雲頭,不盡登臨物中游。十里桑麻如掌上,山河滿目帝王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