鶼鰈

鶼鰈

鶼鰈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名。此鳥僅一目一翼,雌雄須並翼飛行,故稱比翼鳥。比喻交往密切的朋友或相親相愛的男女。形容夫妻倆的感情,經常見到“鶼鰈情深”或者“鰜鰈情深”混用。兩句成語中都有的“鰈”字,是比目魚的古稱,我國文獻很早就有比目魚的記錄,春秋時代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中便有記載,說古之王者將行“封禪”(祭告天地的大典)之時,東海有人進貢比目魚。原來我國《爾雅》這部最早的字典中解釋“鰈”字,說它是“不比不行”的一種魚,一定要兩條魚緊貼著對方才行動,因此用以形容男女的相依相偎之態,引申為感情的親密。

基本信息

簡介

兩句成語中都有的“鰈”字,是比目魚的古稱,我國文獻很早就有比目魚的記錄,春秋時代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中便有記載,說古之王者將行“封禪”(祭告天地的大典)之時,東海有人進貢比目魚。我們都知道比目魚是潛臥于海底的一種魚類,兩眼生於身體的同一側,日本料理中也有比目魚壽司。

但比目魚卻與男女感情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我國《爾雅》這部最早的字典中解釋“鰈”字,說它是“不比不行”的一種魚,一定要兩條魚緊貼著對方才行動,因此用以形容男女的相依相偎之態,引申為感情的親密。

而“鶼”則是我國傳說中的鳥類,生於南方(一說在西方),每隻鳥只有一眼一翅,因此要聯合另一隻鳥才得飛行,白居易《長恨歌》里說的“在天願為比翼鳥”,就是指這種動物。

從意思上說,好像“鶼鰈情深”或“鰜鰈情深”都可以通,前者是“像比翼鳥與比目魚那樣相依相偎”,後者則是“像比目魚那樣相依相偎”。但是“鶼鰈”比“鰜鰈”使用得更多。通過程式版《四庫全書》檢索發現,“鶼鰈”連用的達35條,而“鰜鰈”連用的只有兩條。“鶼鰈”用例比如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三:“須臾不相離,無以異鶼鰈。” “鰜鰈”用例比如《欽定盛京通志》:“天家澤俱稱:眾部賢名王邀眷,遇國戚,重姻聨。鰜鰈同胞與梯杭總幅(此字為左“巾”右“員”,讀音為yuán,意思為“均”。),昔無私復載,今豈薄虛孱?”“鶼鰈”亦有分開用的,如《文心雕龍·封禪》云:“西鶼東鰈,南茅北黍”;又如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也說:“事事相同古所難,如鶼如鰈在長安”。因此以“鶼鰈”指情深已是通例。“鰜鰈”或許可以看作是“鶼鰈”的異形詞。近義詞應該是"鸞鳳合鳴""鴛鴦雙飛""百年琴瑟""珠聯璧合""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所以"鶼鰈"的近義詞應該是"鴛鴦""鸞鳳""琴瑟""比翼""連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