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倦收緗帙

《鵲橋仙·倦收緗帙》此篇描繪了與所愛之人(妻子或某一情人)如膠如漆的密意濃情和這段恩愛情緣失去後的痛苦、失落、迷惘的心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鵲橋仙·倦收緗帙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鵲橋仙·倦收緗帙倦收緗帙①,悄垂羅幕,盼煞一燈紅小。便容生受博山香②,銷折得、狂名多少!是伊緣薄.是儂情淺.難道多磨更好。不成③寒漏也相催,索性盡、荒雞④唱了。

注釋

①緗帙:淺黃色書套。這裡代指書卷、書籍。

②便容句:容,作者自指,即容若之意。 生受,享受。 博山香,謂博山爐所焚之香。

③不成:語助詞,表示反詰。

④荒雞:指三更以前啼叫的雞。古人以為其鳴為惡聲,主不祥。這裡則是說徹夜不眠,漏壺滴盡,天將亮了。參見《菩薩蠻》(荒雞再咽天曉)注①。

譯文

倦收緗帙,悄垂羅幕,盼煞一燈紅小;便容生受博山香,銷折得狂名多少!是伊緣薄?是儂情淺?難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催?索性盡荒雞唱了。清人筆記中有納蘭容若失戀之說,言容若戀一女,有婚姻之約,後此女入宮。容若誓必一見。會遭國喪,容若化妝喇嘛入宮,果見此女,然相隔不能通言,遂悵然而去。此說破綻頗多,未必可信。容若婚後生活雖十分美滿,但也有不少描述失戀之詞。此篇上下兩片,情緒迥異。“倦收緗帙,悄垂羅幕”句,言室內風光旖旎,脈脈含情。“紅袖添香伴讀書”為多少讀書人之願!容若得一知已,二人與書齋中秉燭夜讀,不知爭羨多少人。二人懶收書卷,四互相望,只盼燈火暗淡,可相依而坐。“倦收”、“盼煞”一松一緊,把二人內心此刻波瀾起伏,愛意如潮,刻畫得十分細緻。“便容生受博山香”,二人相擁而坐,耳鬢廝磨。“銷折得狂名多少”,古人情愛之事,少有敢言者。張敞畫眉遂得眾人恥笑,而容若卻言,能得愛人傾情,便是受笑譏嘲諷,也心甘情願。此二句不涉輕狂,莊重而不狎興,而情已是濃得化不開,兩情相悅,正是如此。往事已成空,“是伊緣薄?是儂情淺?”,原來這一切,只是陶醉於回憶中。情深情淺,自是難已測量,這痛苦記憶,怨我?怨她?難道失去了愛情竟是件好事?一連三問,情緒急轉直下。難道更漏也阻我入眠?此處又是一問!詞人胸中此刻已痛不欲生,當以憤恨之語結尾。“索性荒雞唱了”,“如此一場思緒,攪動心神,乾脆不睡,直待黎明到來”。

作品賞析

此篇描繪了與所愛之人(妻子或某一情人)如膠如漆的密意濃情和這段恩愛情緣失去後的痛苦、失落、迷惘的心情。上片憶舊,清麗歡快。下片撫今,優傷抑鬱。上下片對比出之。不過詞中“銷折得、狂名多少,透露了訊息,即作者將身世之感托以艷情。其意含騷雅,頗有風人之旨。但單把它看作情詞亦無不可。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