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鑼開道

鳴鑼開道

鳴鑼開道 míng luó kāi dào【解釋】: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鳴鑼開道亦作“鳴鑼喝道”。舉例:汽笛一聲長鳴,好像在為他鳴鑼開道。中,鑼鳴七下,表示縣太爺乘轎或行轅出行;鳴鑼九下,是府一級的官員出行;鳴鑼十一下,代表省、道一級的官員出行,皇帝出行,則要鳴鑼十三下。在封建社會裡,大小官員上街都要有差役在前“鳴鑼開道”。成語正音:鳴,不能讀作“wū”。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

成語典故

【出自】:1.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仿佛坐在四人大轎里,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2.出自選自紀·哈·紀伯倫《組歌》

詞語辨析

舉例:汽笛一聲長鳴,好像在為他鳴鑼開道。

鳴鑼開道鳴鑼開道

鳴鑼開道亦作“鳴鑼喝道”。①封建官吏出行,有人在前面敲鑼,吆喝行人迴避。其

中,鑼鳴七下,表示縣太爺乘轎或行轅出行;鳴鑼九下,是府一級的官員出行;鳴鑼十一下,代表省、道一級的官員出行,皇帝出行,則要鳴鑼十三下。②比喻為某事物的出現大造輿論,開闢道路。

在封建社會裡,大小官員上街都要有差役在前“鳴鑼開道”。“鳴鑼開道”也是一種等級待遇,縣一級官員上街,鳴鑼七下,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府一級官員上街,鳴鑼九下,意思是“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省一級官員則鳴鑼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如果是中央一級的官員,就要鳴鑼十三下,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近義詞】:搖旗吶喊

【反義詞】:無聲無息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連動式

產生年代:近代

成語正音:鳴,不能讀作“wū”。

成語辨形:鳴,不能寫作“嗚”。

英文翻譯

to prepare the public for a coming event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