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村

鳳陽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鄉,是寧德市畲族文化重點村。轄有牛石坂、半嶺、太陽山、占洋等4個自然村,全村共有293戶1319人。全村皆鍾姓,屬大林鐘,於清朝康熙年間由大潭遷入芹洋再遷入該村,至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基本信息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康厝鄉鳳陽村

鳳陽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鄉,是寧德市畲族文化重點村。到目前為止,福安市被確定為寧德市畲族文化重點村的只有林嶺和鳳陽兩個村。鳳陽,又名“鳳翔崗”,因村落位於鳳翔山內而得名。鳳陽村位於康厝畲族鄉東北部,村落坐北朝南,海拔225米,下轄有牛石坂、半嶺、太陽山、占洋等4個自然村,全村共有293戶1319人。全村皆鍾姓,屬大林鐘,於清朝康熙年間由大潭遷入芹洋再遷入該村,至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民國36年建成鍾氏祠堂一座,寬13.4米,深25.84米,占地面積346平方米。擁有茶果園800多畝。年輸出勞動力多達600多人,主要從事建築業技術工作。創立於1966年的康厝建築社工人幾乎全是鳳陽人。這裡還是種蔥專業村,所產蔥香味足,產量高。在上世紀80年代,往政和、周寧等外地送蔥者,每天即達40多人,全年產蔥1萬多擔(每擔50公斤)。現在很多地方的蔥種皆是鳳陽村傳出去的。鳳陽村畲俗風情豐富,村民們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畲俗傳統習俗。村文化站前,“九九迎賓客,畲村揚歌言”10個大字引人注目。2006年金秋季節,福發市康厝鳳陽“重陽節”畲族民歌賽會在這裡隆重舉行。來自福安市各地的畲族歌手們歡聚一堂,歌地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這個村還在1997年被福安市委宣傳部命名為“畲族文化之鄉”。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大型的畲族歌會,在這個村就舉行過6屆,屆屆皆隆重、有特色。而每年的正月十一,來自各地的畲族歌手總喜歡匯聚到這裡進行畲歌對唱——這裡幾乎成了畲歌的海洋。鳳陽畲族文化站早在1955年即成立,至今已有51年的歷史,屬於公辦文化站。由於經費缺乏,雖然借用民眾家裡建站,但卻是有模有樣。站內現有藏書600多冊,村民們可以隨時借閱、傳看,數種報紙有條不紊地夾在報夾上,為畲族村民們提供著豐富的精神食糧。站長鍾伏龍說這些報紙全是他自費訂閱的。他目前正忙著幫助提供、收集、整理和修改部分畲族文化資料,如衣、食、住、行以及婚、喪、喜、慶等習俗,在兩大本厚厚的畲族服裝方面的書籍資料里有文字、有照片、還有畲族服裝的製作尺寸和手繪的簡圖等,真是圖文並茂。近年來他參與了寧德市畲族文化搶救13卷書籍的資料收集、編輯等工作,承擔完成婚禮、喪禮、服裝、祭拜、建房、祠堂、畲族歌言等內容編寫修改工作。鳳陽村還是一個革命老區基點村,早在革命戰爭年代的1929年9月,鳳陽村就建立了福安市畲族村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產生閩東畲族第一代中共黨員,全村畲族民眾在他們的帶領下,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鳳陽村人才輩出。在清光緒年間,曾出過武秀才鍾志善,相傳鍾秀才愛打抱不平,練武時,經常拿兩個石磨當鞋子,現石磨仍存。解放後,鳳陽村湧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其中鍾志金,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教授;鍾金聲為博士研究生。畲民尊師重教,培養出了大學生38個,中專生20多人。鳳陽村民風淳樸,畲民之間互敬互愛,尊老愛幼,一方有事,家家相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全村沒有出現過一個先天殘疾之人,也沒有出現過一例刑事犯罪行為,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精神文明建設效果特佳。鳳陽村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前沙帽,後屏方,蛇龜把水尾,五馬扶朝江。”村中有水尾牛腳印、仙人茶筒、仙人床、仙人鼓、仙人抱仔、雙卵洞、石母洞、顯聖石、大老鷹下蛋等奇石。其中雙卵洞據傳可與穆雲桂林村的清泉洞相通,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石母洞則是一個回聲洞,在洞前大聲地叫一聲,會立即聽到回音。顯聖石則頗具神奇,被畲民們稱為“氣象石”經常會閃光——長雨閃光即晴;長晴閃光即雨;長雨或長晴,該石就會靜靜地躺著,沒有任何的聲息。大老鷹下蛋則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大老鷹下了一個石蛋,圓圓的,非常美麗,很多人都專程趕往瞻仰。可後來村中出了一個娘娘之後,該蛋即發生崩裂,故留下現在之遺蹟。還有三個紅軍洞則是葉飛等革命老前輩當年堅持革命鬥爭的地方。 [1]
編輯本段2、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鳳陽鄉鳳陽村
鳳陽村是鳳陽鄉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壽寧縣南部,距縣城65公里,在白雲山北麓1131米的鑼鼓山下,海拔652米,村落面積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623人,588戶,轄鳳陽、半洋、東門裡、後壠、坑頭等5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
鳳陽村原名阜宅、棠洋,俗稱長洋頭,相傳村中有一池,鳳鳥沐浴其中,曾稱“鳳池”,又以山形如雙鳳飛翔,易名“鳳翔”,後取“雙鳳朝陽”之義,改名鳳洋,今名鳳陽。鳳陽村舊屬福安縣管轄,舊稱長洋頭,屬福安里五都一圖二甲;東門裡原名長洋東源底,屬福安里五都一圖八甲;後壠原名長洋後壟,屬福安里五都一圖十甲。鳳陽有村始至南宋中葉錄屬長溪縣,1245年福安建縣,屬福安縣,1455年壽寧建縣,屬壽寧縣,清代屬南鄉,民國時期,屬鳳陽鄉,1952年屬第七區,駐地鳳陽,1959年並歸第二區斜灘鎮,年底成立鳳陽人民公社後,屬鳳陽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仍屬鳳陽鄉。鳳陽村有耕地面積1493畝,茶葉面積1960畝。鳳陽村,清末時就有茶行2家,由劉桂弦(1829~1897年)、劉家貴(1861~1932年)父子開辦,主要產品為紅茶,年售乾茶1000多擔,並不斷為坦洋功夫茶提供原材料,所以鳳陽也是“坦洋功夫茶”的發源地之一。現今茶葉已成為鳳陽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鳳陽村劉經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創辦了福寧茶葉精製廠,他所生產的玉記牌茉莉花茶曾在90年代獲全國金獎,該廠產品並於2006年全縣首家通過QS論證。經勘測,坑頭自然村的山場上貯藏有豐富的青色花崗岩石礦,其材質上乘,極富開採價值。[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