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縣丁集鄉

鳳台縣丁集鄉

一九五六年丁集撤區,丁集鄉屬於顧橋區,一九五八年九月改稱丁集人民公社。 一九八三年三月丁集再次設區,改人民公社為丁集鄉政府,下轄丁集鄉、關店鄉、大興鄉、武集四鄉。 一九九一年撤區並鄉,關店併到丁集鄉;一九九七年由於民眾上訪,丁集鄉又被分開為關店、丁集兩鄉。

基本概況

丁集鄉區域地圖丁集鄉區域地圖

丁集鄉隸屬於安徽省 淮南市 鳳台縣,該鎮位於鳳台縣城北18公里,全面總面積44.5平方公里。省級幹道鳳蒙公路由北向南穿過全鄉,潘張鐵路煤炭專線連線三大煤礦。
丁集鄉區域地圖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1]顯示,該鄉轄14個村,74個自然莊,190個村民小組,6889戶,31531口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96元。

地理位置

丁集鄉地處鳳台縣西北部,鳳蒙路、丁顧路、丁桂路縱橫其中,北鄰丁集礦,南靠鳳台電廠,西接桂顧礦,東連潘集,商業中心優勢明顯,擁有歷史長久的丁集集市,屬於鳳蒙路上規模最大的集鎮市場。良好的投資環境日漸成形,全鄉掀起興辦實業和招商引資的新一輪高潮。鄉內擁有近10家免燒磚廠和一大型紅磚廠,6家麵粉企業,6家家具廠,集市貿易繁榮,集市新一輪規劃正在籌建之中。
該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鄉投資環境建設,鳳蒙路丁集段,丁顧柏油路正建成通車,全鄉20多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將在2006年全線建成使用,投資環境被列入鄉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位置。[2]

區劃沿革

丁集鄉地區區劃開始於唐代,古稱響林鋪和岱庵村(古址在今丁莊村張鋪)在清代的時候北遷至現今的所在地,因丁氏人口居多所以改稱為丁家集。這裡曾設過巡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版地圖》上丁家集改稱為丁集。從古到今丁集就是鳳台北部五大集鎮之一,是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民國到解放前曾經多次在此設立保公所、鄉公所。丁集始終隸屬於鳳台,但是疆域境界多有變化。
一九四八年黨在丁集建鄉屬於介溝區,一九四九年鳳台縣城解放後屬於白塘區,一九五零年丁集設區下轄關店、武集、高皇等十五個鄉。
一九五六年丁集撤區,丁集鄉屬於顧橋區,一九五八年九月改稱丁集人民公社。
一九八三年三月丁集再次設區,改人民公社為丁集鄉政府,下轄丁集鄉、關店鄉、大興鄉、武集四鄉。
一九九一年撤區並鄉,關店併到丁集鄉;一九九七年由於民眾上訪,丁集鄉又被分開為關店、丁集兩鄉。[3]

農業發展

丁集鄉農業發達,土地肥沃,水資源在豐富,素有九里十道溝之稱,建立大小電灌站60多座,大型排灌,水利基礎設施齊全,電網全部更新改造,旱澇保收。2004年種植面積79439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72230畝,占總面積的91%,主產小麥和水稻,品咱優質率達100%,小麥總產11627噸,水稻16309噸,糧食總產28738噸。經濟作物以蔬菜瓜果點主要,全鄉蔬菜覆種面積5262畝,產量6456噸。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2004年,丁集鄉張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註冊成立了健源泉有限公司,走公司加農戶的生產、銷售模式,成為全鄉的典範。初具規模的耿王小甜瓜、沈莊吊黃瓜在縣域享有盛名。丁集鄉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林、牧、漁業同步發展,農戶已從零星養殖轉為規模養殖,楊榮好千頭養豬成為遠近聞名的典型。2004年全鄉農業總產值9343萬元,養殖業占50%左右。
丁集鄉處於丁集煤、顧橋兩大煤礦之間,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具有規模的小型工業13家,其中規模較大的學順木材加工廠、宏順多層板廠、合力商貿有限公司等在丁集鄉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全鄉個體經營戶611家。2004年企業產值9532萬元,創增加值2848萬元。[1]

特色產品

岱庵牌麻油、百合麵粉、桂河麵粉、張巷無公害蔬菜基地、無公害水果、碧源牌西瓜、丁集大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