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學者

鱗翅目本目包括蛾、蝶兩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約8000餘種。該目為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2個大目。

鱗翅目
本目包括蛾、蝶兩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約8000餘種。該目為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2個大目。分布範圍極廣,以熱帶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的幼蟲為害各類栽培植物,體形較大者常食盡葉片或鑽蛀枝幹。體形較小者往往卷葉、綴葉、結鞘、吐絲結網或鑽入植物組織取食為害。成蟲多以花蜜等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成蟲翅、體及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布分散的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一)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羽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顎鬚髮達或退化,下唇僅保留3節的下唇須,其主要取食器官為由兩下顎外顎葉延長而併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吮吸花蜜。複眼發達,單眼通常2個,位於複眼後方,但也有一些種類(蝶類、尺蛾等)無單眼。
(二)胸部
胸部發達,各胸節趨於癒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或稱領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片)。後胸背板小。足細長,前足脛節內緣通常生有1脛突(淨角器),中、後足脛節近中部和末端分別生有中距和端距。跗節5節,以第1節最長,爪1對。
一般具翅2對,發達,僅個別種類的雌蟲無翅或僅具退化的翅。翅膜質,有鱗毛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在翅面上由各色鱗片組成各種線條和斑紋,多根據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狀等因種類不同而異,是科以下分類常用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序與假想脈序很接近,其構造和主要變化特點是:中脈(M)基部退化或消失,而形成一個大形翅室(即中室)。前翅通常有縱脈12~14條。前緣脈(C)與前緣合併;亞前緣脈(Sc)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徑脈(R)出自中室前緣,一般分5支,或有減少、合併的現象;中脈(M)一般為3支,均出自中室端部,Ml在中室上角,M3在中室下角,M2介於兩者之間;肘脈(Cu)2支,出自中室後緣;臀脈(A)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條。橫脈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亞前緣脈基部與翅前緣基部間有1肩橫脈。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種類在中室的上方還有由徑脈、徑分脈並接所圍成的封閉的小室,稱為副室或小翅室(如木囊蛾科)。後翅一般有縱脈8~10條,亞前緣脈和第l徑脈合併為Sc十Rl,徑分脈(Rs)不分支,其它翅脈分布與前翅基本相同。鱗翅目前、後翅在飛翔過程中的連絡方式,常見有3種類型,即部分低等蛾類(如蝙蝠蛾科部分種類)的翅扼連鎖、絕大部分蛾類的翅韁連鎖和蝶類的貼接式連鎖。
(三)腹部
腹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10節,第1節退化,腹板消失或僅呈膜狀。雌蟲腹部可見7節,第7節明顯延長,第8一l0節顯著變細,套縮入第7節內,產卵時可以伸出,形成偽產卵器。某些低等蛾類僅第9腹節有一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部分種類第8腹節有一交配孔,第9腹節有一產卵孔,稱為雙孔類。產卵孔的兩側有1對瓣狀構造,稱為肛乳突,用以握持產出的卵,使卵粒粘著於物體上。
雄蟲腹部可見8節,第9一l0節的附肢演變成外生殖器。第9腹節的背板(背兜)和腹板(基腹弧)形成一個環,腹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後端形成1個略向下彎的鉤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合併為一,是第10腹節的腹板,略向上彎曲,肛門末端即位於鉤形突和顎形突之間。陽具發生於背兜和基腹弧之間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個外翻的錐形突起,稱陽端環,上有骨片,稱陽端基環。陽莖的端部能翻縮,稱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腹節的生殖肢演變成1對大形瓣狀物,稱為抱握器,上生各種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種類鑑別的重要依據。
(四)幼蟲
1.頭部
大多數種類頭部為下口式,少數種類(如潛葉蛾等)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頭殼。頭部前面有l倒“Y”形的蛻裂線,是幼蟲脫皮時首先裂開的地方。蛻裂線內側兩塊狹形的骨片是額(有人則稱傍額片),額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稱為額)。蛻裂線兩側為顱側區,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個側單眼,有些種類單眼數目減少或完全消失。口器變異咀嚼式,上唇前緣有1較深的缺刻,其形狀和缺刻的深淺各異,是分科的特徵之一。上顎發達具齒,下顎、下唇和舌合成一複合體,舌位居中央形成吐絲器,兩側為2節的下顎須。
2.胸部
分節明顯,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稱為前胸盾。前胸兩側後下方各有1氣門。胸足通常發達,5節,末端具1彎形的爪,部分潛葉為害的種類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節,末節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種類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狀構造,稱為臀櫛,用以彈去排泄的糞粒。腹氣門一般8對,位於第1~8腹節兩側。腹足通常5對,著生於第3~6腹節及第10腹節上,第10腹節上的又稱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時減少或退化,如尺蛾僅2對腹足,分別著生於第6和第10腹節上;潛蛾則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類的第1或第1、2對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構造比較簡單,由亞基節、基節和能伸縮的囊狀的趾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鉤。趾鉤的存在是鱗翅目幼蟲區別於其它多足型幼蟲的重要依據之一,而趾鉤的數目、長短和排列方式等,則是鱗翅目幼蟲分類的鑑別特徵之一。趾鉤的排列有單行、雙行與多行之分;根據趾鉤的長短不同,可分為單序、雙序或3序;根據趾鉤排列的形狀,又可分為環狀(圓形或橢圓形的整環)、缺環(不滿一整圈而有小缺口)、偽環(前後都有缺口,也叫二縱帶)、中帶(只在內側有一列弧形而與身體縱軸平行的趾鉤)、二橫帶(與身體縱軸垂直的兩列趾鉤)等之分。
4.斑紋、線條和毛序
鱗翅目幼蟲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顯的花紋或縱條紋,多根據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線紋,可作為種類鑑別的輔助特徵。幼蟲身體各部分常具各種外被物,如剛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體表瘤狀突起上著生剛毛,稱為毛瘤;剛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區域,稱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錐狀則稱毛突;毛長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稱毛簇或毛撮;有些種類具刺,刺上分枝的稱枝刺。剛毛可分為原生剛毛、亞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3類。原生剛毛在第1齡即出現,亞原生剛毛在第2齡出現,這兩種剛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較固定,給予專門的名稱,稱為毛序。毛序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次生剛毛數目較多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長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四)蛹
蛹體多為長橢圓形,棕色或褐色。蝶類的蛹多為綠或淺色,頭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體可明顯地分為頭、胸、腹3部分,複眼位於頭部兩側,觸角基部位於複眼外側。下唇須兩側為l對下顎外顎葉(喙管),其長短因種類而異。下顎須位於複眼外側,一般不外露。胸部自背面觀分節明顯,通常中胸最大。前足位於下顎兩側,中足位於前足外側,後足通常僅露出末端。前翅芽在腹面可蓋及或超過第4腹節,後翅芽一般被前翅芽覆蓋,僅邊緣外露。胸部有氣門1對,位於前、中胸的背側面。
腹部10節,通常僅第5、6和7節可以活動,第8~10節常癒合。第l0腹節腹面中央的縱裂縫為肛門,周圍常略突起。雄蟲第9腹節的中央有1個生殖孔,為一縱裂縫,周圍常略突起。雙孔類雌蟲有兩個生殖孔,位於第8和第9腹節中央,前者為交配孔,後者為產卵孔。在很多種類中,兩孔連成l條縱裂縫。據此可鑑別蛹的雌雄。腹部有氣門8對,位於第1~8腹節上,但第l腹節的氣門被翅芽覆蓋,第8腹節氣門退化,呈裂縫狀。腹部末端向後突出,形成臀棘,上生有鉤刺,用以鉤住物體或繭等。
[編輯本段]生物學特性
成蟲取食花蜜,對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科類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果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桔、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蝶類白天活動。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成蟲活動主要是飛翔、覓食、交配和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有些成蟲有季節性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如粘蟲、稻縱卷葉螟等。幼蟲絕大多數植食性,是農林作物、果樹、茶葉、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蟲。幼蟲的生活方式和取食方式很不相同。大型的種類多為裸棲,很多種類有隱棲的習性,如卷葉、折葉和綴葉成巢等。有的種類還會結鞘或吐絲結網等。有的鑽入植物組織為害,潛食葉肉,鑽蛀莖幹;有的侵蛀芽、花、種子等組織中,有時還能引致蟲癭。生活於土壤中的幼蟲咬食植物根部,成為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倉儲糧食、物品或皮毛的種類,是重要的倉庫害蟲。少數種類為捕食性,捕食蚜蟲或介殼蟲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綿蚜的天敵。常見的資源昆蟲有家蠶、柞蠶、蓖麻蠶等。蟲草蝙蝠蛾幼蟲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蟲夏草,是名貴的中草藥。
[編輯本段]分類及重要科簡介
在分類系統上,一般主要根據成蟲翅的脈序、連鎖方式和觸角的類型等特徵,將鱗翅目分為軛翅亞目、僵翅亞目和錘角亞目3個亞目。也有的學者(O.W.Richards乙.R.G.Davies,1977)主張分為小翅蛾亞目、蝙蝠蛾亞目、毛頂蛾亞目、單孔亞目和雙孔亞目5個亞目。至於總科和科的建立,意見也不很一致,如有的主張分為28個總科、158科,有的則分為20個總科、135科等。
[編輯本段]蝶和蛾的不同
蝶類的觸角呈棒狀,蛾類觸角變化較多而呈羽毛狀、梳子狀或線狀。
大部份的蛾類出現在晚上。
蛾類休息時,翅膀通常張開平放;蝶類休息時翅膀則通常合起(夜晚蝶類睡覺時翅膀則是平放的)。
蛾類通常較胖,蝶類通常較瘦。
蛾類幼蟲在將進入蛹期時,通常會吐絲作繭;蝶類通常不吐絲作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