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齒龍2

[4]所以最長、大的頭顱骨屬於鯊齒龍的近親南方巨獸龍,估計可達1.95公尺。 o)在摩洛哥發現了鯊齒龍的頭蓋化石。 鯊齒龍的牙齒與一枚25美分硬幣的比較。

基本信息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98-93百萬年前的白堊紀。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成年的估計可達11.1-13.5米長,體重2.9公噸。[1][2]

鯊齒龍意為「擁有鯊魚牙齒的蜥蜴」,是以鯊魚的屬名Carcharodon為名;karcharo意為「鋸齒狀的」,odonto意為「牙齒」,而sauros意為「蜥蜴」。[3]

目錄 [隱藏]
1 解剖及形態學
2 發現及分類歷史
3 大眾文化
4 參考

解剖及形態學
數種巨型獸腳類恐龍的體型相比。從左到右為:棘龍、南方巨獸龍、鯊齒龍、暴龍、馬普龍鯊齒龍是肉食性恐龍,有巨大的顎骨,及達8呎長的鋸齒狀牙齒。牠們可能成群的出外捕獵,但卻沒有任何化石證據。除了是活躍的捕獵者,牠們亦可能會吃腐肉的。

古生物學家曾一度認為鯊齒龍的頭顱骨是獸腳亞目中最長的。可是因在原有的非洲頭顱骨中缺少了前頜骨及方骨,導致了對其實際大小的錯誤估計。有研究指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顱骨實際是1.6米長;而新發現的C. iguidensis,頭骨長達1.75公尺。[4]所以最長、大的頭顱骨屬於鯊齒龍的近親南方巨獸龍,估計可達1.95公尺。[5]

鯊齒龍有著長及強壯的腳,而化石化的蹤跡顯示牠們可以奔跑達30km/h,或跟本無法奔跑,不過就此仍有很多的爭論。由於鯊齒龍的重量很重,牠若向前傾倒是會致命的,因為牠們根本沒有能力以那小型的手臂來支撐這個身體。

撒哈拉鯊齒龍腦部的臚內模及內耳解剖很像鱷魚。[6]大腦相對整個腦部的大小與爬行動物相似,但較虛骨龍類及鳥類為小。

發現及分類歷史
鯊齒龍與兩頭三角洲奔龍對峙的繪圖。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於1927年在北非所發現。[7]原先被編入斑龍之內,並名為撒哈拉斑龍(megalosaurus saharicus),但於1931年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 von Reichenbach)改為鯊齒龍,並沿用至今。他命名鯊齒龍的原因是指牠有著像噬人鯊屬的牙齒,而這牙齒並非彎曲,幾乎是兩邊對稱而邊凸。[3]這個鯊齒龍的首個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於199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摩洛哥發現了鯊齒龍的頭蓋化石。[8]而於2007年,塞利諾亦指發現了鯊齒龍屬的另一個物種,在上顎骨及腦殼與撒哈拉鯊齒龍有所分別。這一新的物種是1997年在尼日發現,名為C. iguidensis。[9]

大眾文化
鯊齒龍的牙齒與一枚25美分硬幣的比較。鯊齒龍並不被一般大眾所知道。但鯊齒龍已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中出現過。鯊齒龍也在某些電視遊戲中出現,例如《侏羅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Operation Genesis)與《帕拉世界》(ParaWorl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