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馬層序

鮑馬層序

A段—遞變層理段或塊狀層理段: B段—平行層理段(下部平行紋理段): 由塊狀泥岩組成,與下伏D段呈過渡關係。

鮑馬層序又稱鮑馬序列,由鮑馬本人在1962年的時候提出,並在以後長期作為標準的濁積岩模型為地質工作者們所參考,然而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對濁積岩的研究發現,在野外很難見到完整的鮑馬層序,就連鮑馬本人也曾表示,其見到過的完整鮑馬序列的濁積岩不超過所有濁積岩的5%。1998年,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觀點認為,鮑馬層序不能作為解釋濁積岩的最終標準,無論是對廣義的濁積岩還是狹義的濁積岩,它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不過在國內,地質工作者們仍然沿用這種模式對濁積岩進行對比觀察。
鮑馬層序鮑馬層序
濁積岩的沉積相相模式——鮑瑪層序
自下而上分為5個層段:
A段—遞變層理段或塊狀層理段:
主要由砂岩組成,底部含礫,向上粒度變細,反映濁流能量逐漸減弱的過程。
底面發育沖刷—充填構造。
A段厚度比其他岩相單元厚度大,為遞變懸浮沉積的產物。
B段—平行層理段(下部平行紋理段):
由細砂或中砂岩組成。與下伏A段為漸變關係。
C段——波狀層理段(流水波狀紋理段):
由細砂岩和粉砂岩組成。以發育小型波狀層理為特徵,有時見有包卷層理。與下伏B段呈突變接觸。
D段——水平層理段(上部平行紋理段):
由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組成。具有清晰的水平層理。與下伏C段界線清晰。
E段——泥岩段:
由塊狀泥岩組成,與下伏D段呈過渡關係。有時頂部分布有頁岩或泥灰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