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里斯·查哈羅夫

查哈羅夫作為鋼琴家擁有很高的威望,他曾與傑出的小提琴家雅·海菲茲在中國同台演出。 客觀地評價查哈羅夫的演奏,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後人已無法找到他的演奏錄音。 查哈羅夫對自己的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並大膽地給他們以複雜的演奏任務。

人物生平

鮑里斯·查哈羅夫早年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是俄羅斯最早的鋼琴學派創始人安娜·葉西波娃的學生,與後來的作曲家普羅科耶夫和鋼琴家涅高茲為同窗好友,畢業後在母校任教七年,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
鮑里斯·查哈羅夫的妻子是小提琴家西西里亞·漢森(丹麥裔俄羅斯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著名小提琴家奧爾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末,夫妻兩人作環球旅行演出,到日本時因婚變而分手,查哈羅夫一人到上海暫住。
1929年9月,經工部局樂隊首席小提琴富華推薦,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校長蕭友梅聘請鮑里斯·查哈羅夫任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特約教授,兼鋼琴組主任,主持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鋼琴教學工作,任教十二年,這是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影響深遠的重要歷史事件。
蕭友梅初次聘請查哈羅夫時,他態度傲慢,以冷言蔑視的口吻說:“中國鋼琴學生好比剛剛出生的嬰兒,用得著我去給他們上課嗎?”後來因蕭先生“三顧茅廬”,以誠相待,他終於被感動而應聘。蕭先生允諾他只教7個學生,月薪400銀元,高於其他教12個學生的教師工資的兩倍。
查哈羅夫在自己的音樂會上,給中國聽眾演奏介紹了許多經典性鋼琴文獻,還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莫扎特貝多芬的奏鳴曲、協奏曲和舒曼、蕭邦格里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及德彪西拉威爾的印象派作品,帶到音專的鋼琴課教學中去。
1933年,查哈羅夫與梅·帕契領導的上海工部局樂隊合作,在上海演奏了剛出版的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此曲完成於1926年,由作者在1927年第一次演奏,而此曲被編入音樂會曲目則延時很晚,在中國演出此曲,查哈羅夫是第一個也是以後很長時間唯一的演奏者。查哈羅夫作為鋼琴家擁有很高的威望,他曾與傑出的小提琴家雅·海菲茲在中國同台演出。
1943年,在經濟和疾病的雙重打擊下,查哈羅夫病逝於上海,葬於上海薩坡賽路(今淡水路)俄僑公墓,學生吳樂懿於1943年5月8日為其舉行紀念音樂會,為其籌資建墓。

人物評價

對於查哈羅夫的演奏的評價,根據同時代人的回憶,說法不一。亨利·涅高茲認為他是一個很乾很冷的鋼琴家,而吳樂懿先生則稱他為非常熱情的人和音樂家。無論是演奏,還是在課堂上的舉止行為,都表現得很直率,對回課不好的學生他要無情地批評,而對努力的學生則獎賞。客觀地評價查哈羅夫的演奏,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後人已無法找到他的演奏錄音。
查哈羅夫的教學法並不是新的,而是重複了很多為葉西波娃所領會的東西。對於彈奏技術,他使用哈農練指法和車爾尼299號與740號作品中的練習曲。他非常注重手指技術,對於手型,他建議“感覺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個雞蛋那樣的”。但他也說過:“假如你願意的話——可以把手掌翻過來彈”。

人物影響

正是查哈羅夫,使中國當時唯一的高等音樂學府——國立上海音專的鋼琴水平,由當初彈小奏鳴曲、鋼琴小品的初極、中級程度,迅速向高水準的演奏藝術發展。查哈羅夫對自己的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並大膽地給他們以複雜的演奏任務。為此,使音專的其他教師大受鼓舞,也都勇於嘗試以經典名作為教材,從而使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音專鋼琴學生們得以在專業水平上都有所突破,迅速脫穎而出。他們已經能演奏巴赫的多聲部賦格曲,莫扎持、貝多芬、舒曼、蕭邦、李斯特、格里格、德彪西和拉威爾等作曲家的經典獨奏名作和一些鋼琴協奏曲,這是中國鋼琴教育史上一次突破性飛躍。查哈羅夫的主要功績就在於他把中國原來處於較低水平的鋼琴演奏和教學,迅速推進到了合乎當時世界高等專業鋼琴教學和藝術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線上。他教學中的認真負責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成為中國鋼琴教育的優秀傳統。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們都尊他為中國第一代鋼琴家的宗師,由此形成了“上海鋼琴學派”。該學派傑出的代表,首先應該列出查哈羅夫的學生:李獻敏、丁善德、吳樂懿和傑出的鋼琴家李翠貞——能背奏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的上海音樂學院首任鋼琴系主任。查哈羅夫的另一位學生丁善德,於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舉行了畢業獨奏音樂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