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汶大學 簡介

1966年5月,魯汶大學又爆發了弗拉芒學生罷課兩天的事件,要求講法語的師生離開魯汶大學。 “魯汶危機”後,在比利時所有的雙語大學均分列為荷蘭語、法語兩所大學。 所以荷語、法語魯汶大學雖然同樣來自魯汶大學,但現在是兩個不同的,且互相獨立的大學。

魯汶大學 簡介 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學府之一、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 大學,也是 比利時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魯汶大學始建於1425年,全稱應為“ 天主教魯汶大學”,它曾培養了伊拉斯謨(Érasme)、墨卡托(Mercator)、 維薩里(Vésale)等優秀的學生,為書寫人類的歷史作出了貢獻。近六個世紀以來,在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出現的各個學科領域中,它一直不斷地培養著我們對知識的探求和渴望。它曾激勵眾多的著名學者在探索和發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曾在這裡提出了 創世大爆炸的假設; 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因其在認識細胞方面的決定性研究成果在這裡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醫學獎。
中世紀時,大學位於 佛拉芒城市魯汶。二十世紀末,衍生為兩個大學:一個是仍留在魯汶的 佛拉芒語 魯汶天主教大學(Katholiek Universiteit Leuven):另一個是 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UCL),又稱新魯汶大學,其醫學院和聖呂克附屬醫院設在了布魯塞爾,其他院系遷往新建城市 — 1972年由博 杜安國王奠基的新魯汶市,該市現有兩萬人口。
“魯汶危機”
比利時擁有兩個民族。北部人口多為弗拉芒族,講弗拉芒語;南部人口多為瓦隆族, 講法語。因瓦隆族占人口多數,各類學校多用法語進行教學。而在教育中使用何種語言的矛盾,19世紀時便比較尖銳。到了本世紀30年代,魯汶大學基本所有課程都實行了雙語制教學。1963年5月,2000名弗拉芒學生向講法語的系科舉行示威,投擲爆炸物,打破門窗。而一部分講法語的師生員工舉行了兩天的罷工罷課。1966年5月,魯汶大學又爆發了弗拉芒學生罷課兩天的事件,要求講法語的師生離開魯汶大學。而主教們決定;魯汶大學必須保持完整統一。結果是先後發生的示威活動使比利時紅衣主教蘇埃嫩斯被迫離開了自己的梅克林大教堂。1968年,魯汶大學因宣布要給講法語的系科添造房屋而再起事端,首相范登·博 埃南依舊不允許魯汶大學分裂,結果政府中8位弗拉芒族大臣離職,范登·博埃南無力扭轉政局,只好辭職。新大選之後,政府終於決定:魯汶大學一分為二,講弗拉芒語的科系留在魯汶城不動,講法語的科系全部遷出魯汶。遷出的魯汶大學把醫學院建在布魯塞爾近郊的屋 呂威,被稱作“屋呂威魯汶”,其他學院建在奧地涅近郊,被稱作“新魯汶”,屋呂威魯汶與新魯汶是一所大學的兩個部分,它們統稱為“ 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習慣上也稱為“新魯汶大學”。
“魯汶危機”後,在比利時所有的雙語大學均分列為 荷蘭語、法語兩所大學。兩種不同語系的大學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且相互獨立的系統。所以荷語、 法語魯汶大學雖然同樣來自魯汶大學,但現在是兩個不同的,且互相獨立的大學。他們的綜合排名在分別在比利時的荷語大學系統、法語大學系統排名第一位。兩所大學的綜合排名均在歐洲大學中排名前二十位。其中,它們在醫學、製藥、生物學、法律、經濟管理(MBA)、歐洲問題等方面,排名世界前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