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祥

魏建祥,字芝亭,清光緒六年(1880年)八月十二日生,松吉鄉羅峰村人。 民國初期,魏建祥接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加入國民黨,並被推舉為福建省議會議員。 1949年12月,魏建祥隨其子女遷居美國。

魏建祥,字芝亭,清光緒六年(1880年)八月十二日生,松吉鄉羅峰村人。
魏建祥自幼聰慧,5歲能背四書。其祖父庭訓甚嚴,常要魏建祥在餐桌前背書,夜裡醒來亦隨意口念四書一句,促其往下背誦,魏建祥均能照背不誤。11歲即讀完《十三經》。18歲赴榕入英華書院專修英語等新學科,至光緒二十九年畢業。是年適逢鄉試,魏建祥在萬餘人應試者中榜列第76名舉人;翌年又赴禮部會試,其文雖有考官“意精詞湛,鋒發韻流”批語,卻因文中“弘”字觸犯乾隆廟諱而被黜。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初廢,朝廷另闢特科以謀舉貢出路,魏建祥再度上京應試,名列一等,以候補知縣分發江西。時“廢科舉,興學堂”呼聲日高,魏建祥立志振興教育,是年毅然返鄉創辦羅峰兩等國小堂,購置教具,以新法進行教學,篳路籃縷,培養家鄉學子。不料遭到袁世凱黨羽攻擊,被誣為“招亡納叛”,學校被勒令封閉,魏建祥被捕關押143天。
民國初期,魏建祥接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加入國民黨,並被推舉為福建省議會議員。後辭職,專重於教育事業。先後任英華書院國文講席、教務長、副校長、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國文教授兼校長室秘書等職,並一度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十餘年如一日,為兩校教學與校務竭心盡力,頗受師生和社會人士褒揚。
民國12年(1923年),魏建祥懷著為桑梓效勞之願,欣然受命任古田縣知事,不意回縣視事之後,發現政界與學校截然不同,日唯為過境軍隊派夫備食為事,深感“未能為民作一事,徒擾民耳,於心何安”。供職半年後辭職。後仍返英華書院執教,潛心教學研究,編著中國文字學講義,以應高年級教學之需;編輯新文林,供各教會學校學生作文閱讀參考,併兼教英華中學高年級的中國文學史。工作之餘喜詩文,工書法。
民國29年,魏建祥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退休返回家鄉羅峰,即為興辦羅峰國小奔走籌劃,慷慨捐資,多方籌款,把校址從原來的宗族祠堂遷至山原平地,新建教室、禮堂、辦公室、圖書室及教師宿舍等,改校名為羅峰中心國小。魏建祥信仰基督教,熱心向村人布道,並勸導停止賭博,發動興建羅峰教堂;倡辦羅峰村公有林,為家鄉公益事業盡心盡力,日常多有濟困扶貧善舉,深為鄉親所敬仰。
1949年12月,魏建祥隨其子女遷居美國。1974年5月24日在克里夫蘭州醫院病逝,享年94歲。其故居留有前海軍上將薩鎮冰書贈的“怡雲山館”匾額,令後人緬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