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橋

據說是當年曹操被張繡偷襲,從這座橋上逃跑的,橋下的河是南陽老的護城河。《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即是此處,今南陽有“魏公橋”就是以曹操命名。

來歷

公元197年,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城(今河南南陽),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繡感到受辱,想報復曹操。曹操聽聞張繡不快,計畫除掉他,事泄。張繡反叛曹操,趁夜突襲曹操營寨。由於曹操對突襲沒有防備,張繡取得了優勢。曹操上馬逃之夭夭,將軍典韋在後阻止敵軍進入寨門。但張繡軍從其他寨門殺入,包圍典韋。典韋身邊只剩十餘人,拚死戰鬥。典韋手持長戟左右刺擊,殺敵軍十餘人,屍橫遍地。典韋負傷十餘處,仍堅持戰鬥,將兩個敵軍士兵挾死。剩下的敵軍不敢上前,典韋又上前殺死數人,傷重,瞋目大罵而死。張繡軍不敢上前取其首級,直到他們確認典韋已死,隨後還營。曹操的兒子曹昂把戰馬讓給父親,並勇敢地在後阻攔張繡軍。儘管他為父親逃脫爭取了時間,卻被包圍殺死。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陣亡。此時,曹操已撤到舞陰。得知典韋之死,他痛哭流涕。

史書記載

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後十餘日,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余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賊乃敢前,取其頭,傳觀之,覆軍就視其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