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角羚[黑斑羚俗稱]

高角羚[黑斑羚俗稱]
高角羚[黑斑羚俗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角羚,學名:Aepyceros melampus(Lichtenstein, 1812),牛科高角羚屬的一種動物。體重40-60千克,肩高約 75-100厘米。行動敏捷,奔跑迅速,以其優雅的姿勢和傑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 3米高,9米遠。皮毛呈金黃色、紅色或紅褐色,腹部是白色。兩條腿上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後蹄有一族黑毛。雄性高角羚有像小豎琴一樣的角。

棲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以樹葉、樹皮或植物根莖為食。分布於安哥拉、肯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辛巴威等非洲國家。

2014年10月6日,一隻豹從12米高的樹上跳下,捕捉獵物。豹試圖把高角羚屍體藏到另外兩棵樹上,但都沒有成功 。2016年8月18日,高角羚喝水時遭捕食,命喪鱷魚之口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高角羚 高角羚

高角羚屬於羚羊中的一種,為中小型牛科動物,和其他羚羊沒有明顯的區別,以角長為特點。另外奔跑速度極快,所以又名飛羚。

體重約40-60千克,肩高約75-100厘米。性別二態性,雌性沒有角。雄性有角,角很長,呈豎琴狀或S形,向後彎,再向上彎,角可達0.5-0.8米;這些角上的棱紋形成脊,細瘦,兩角的角尖相距甚遠。

雌雄雙方都具同樣的顏色,背部皮毛呈金黃色、紅色、紅褐色或紅棕色,腹兩側黯然失色。腹部、下頦、嘴唇、耳朵內的底部、過眼紋和尾巴是白色。前額、兩條腿上、耳廓及尾巴,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這些黑色條紋可能是有助於個體之間的認可和區別。後蹄有一族黑毛。

高角羚的額頭上和腳後方黑色發斑處,具皮脂腺,會發出較強烈的氣味。

棲息環境

高角羚 高角羚

高角羚棲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因為森林可以隱蔽自己,如果被發現,就跑向草原。

生活習性

高腳羚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叢中。不遷徙,喜歡群居,一般在15-60隻。族群的大小根據季節不同而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雌性族群在80-180公頃的家族範圍內,平均規模是15-100隻之間。在雨季時,其領域範圍會重兵防守,但是在旱季就沒有家族,甚至不同氏族之間的領域了,很多地方的重疊。南部和東部的高角羚,行為之間有細微的差別。南方的高角羚更有可能在旱季混用區域,而東部高角羚只在旱季會交叉使用同一地區的水源和食物。

行動敏捷,奔跑迅速,經常大群地在水邊活動。以其優雅的姿勢和傑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3米高,9米遠。是植食性動物,食物以樹葉、樹皮或植物根莖為主。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 波札那、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地區滅絕:蒲隆地。引進:加彭。

高角羚分布圖 高角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雄性高角羚在一歲半時便可交配,但它們要等到3歲以後,成功打敗對手奪得族群首領後,才有資格跟群隊的母羚交配。在繁殖季節,雄性高角羚會採用多種方式來保衛其領土(包圈住領地內的雌性)。翹尾、額頭上揚、額頭碰撞、直立、打鬥、咆哮。

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季節3-5月,一胎只產一隻,妊娠期為194-200天。哺乳期4-7個月,平均4.5個月。大都是單胎。在臨近生產時,母羚會獨自離群生產。小羚羊出生後的一兩天內會被藏在隱蔽的地方。大自然的奇妙處是幾乎所有小羚羊都會在數天內出生,這種“羚海戰術”可以防止小羚羊全部被吃掉。

亞種分化

高角羚(6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份
1.高角羚馬拉威亞種Aepyceros melampusjohnstoniThomas, 1893
2.高角羚加丹加亞種Aepyceros melampuskatangaeLönnberg, 1914
3.高角羚指名亞種Aepyceros melampusmelampusLichtenstein, 1812
4.高角羚安哥拉亞種Aepyceros melampuspetersiBocage, 1879
5.高角羚東非亞種Aepyceros melampusrendilisLönnberg, 1912
6.高角羚坦尚尼亞亞種Aepyceros melampussuaraMatschie, 1892

種群現狀

在非洲,數量達200多萬隻。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