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蜜環菌

高盧蜜環菌

該種有明顯的大陸之間的遺傳分化,存在中國,歐洲,北美和亞洲4個亞群體,RAMS分析表明北半球高盧蜜環菌存在亞洲,歐洲,北美-中國和北美-歐洲和北美-歐洲等4個高盧蜜環菌發育系,而且不同大陸的高盧蜜環菌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相同大陸的卻具有不同的起源,特別是北美的高盧蜜環菌兩個發育系異源性很高,北美東部的發育系同歐洲的關係比較近,而北西部的同亞洲關係比較近,同時表明RAMS技術是分析菌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優越方法。

基本信息

高盧蜜環菌是傘菌目泡頭菌科的一種蜜環菌。該物種是一種常見的在生態上較重要的腐木真菌。它是一種腐生菌,但如果有機會,
高盧蜜環菌高盧蜜環菌
也會寄生到病弱的樹木上並導致樹根或樹墩(樹樁接觸土壤的部分)腐爛。高盧蜜環菌分布較廣,在亞洲,北美和歐洲溫帶地區可以看到它的子實體單生或群生在土壤里和腐木上。該真菌也曾不慎被引入到非洲。高盧蜜環菌在分類上比較混亂,部分原因是歷史上區分相似的蜜環菌比較困難。20世紀90年代初,該菌在國際上引起了注意,主要是因為在美國密西根州的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占地15公頃,重量超過9.5噸的個體菌落。該個體被俗稱為“巨大真菌”(humungousfungus),並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和當地市鎮一個以蘑菇為主題的節日的靈感來源。高盧蜜環菌大部分都在地下,它的子實體直徑可達10厘米,黃棕色,覆蓋著小鱗。在菌蓋的下表面是白色到淺黃色的菌褶。菌柄可達10厘米長,並且長有一個白色的蛛網狀的菌環。菌環把菌柄分成顏色不同的兩部分,上面為淺橙色到棕色,下面顏色較淺。該菌能在地下發育出由一種根狀結構(rhizomorphs,根狀菌索)組成的龐大系統,它可以幫助真菌更有效地分解溫帶闊葉林和混合林中的死木。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致病菌,再加上它的發光能力,不尋常的生命史,以及形成龐大高齡菌落的能力,使它也是很多科學研究的對象。

種系發生分類和命名

蜜環菌屬的模式種蜜環菌(Armillariamellea)曾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多態的,分布廣,致病性多樣以及宿主範圍廣的真菌。直到1973年,VeikkoHintikka公布了一種區分蜜環菌的技術,方法是把單個孢子分隔在不同的培養皿上培養,然後觀察培養菌的形態變化。[3]運用類似的技術,KariKorhonen在1978年證明歐洲的蜜環菌複合種可以分成5中生殖隔離的物種,並將它們命名為“歐洲生物物種”(EBS)A到E。其中EBSE就是現在的高盧蜜環菌。對北美的蜜環菌的種系發生分析表明,與高盧蜜環菌親緣關係最近的是芥黃蜜環菌(Armillariasinapina),Armillariacepistipes,和Armillariacalvescens。這些結論和1992年比較rRNA序列得出的結論相似。高盧蜜環菌的種名gallica是法國在植物學裡的拉丁文,而法國則是高盧蜜環菌的模式產地。

描述

高盧蜜環菌的菌蓋寬2.5-9.5厘米,根據不同的年齡,形狀從錐形到凸形再到平頂。潮濕時,菌蓋呈棕黃色到棕色,中心顏色較深;乾燥時,會稍褪色。菌蓋表面覆蓋有細纖維(顏色跟菌蓋一樣),直立或傾斜向上。年輕的子實體菌蓋的下表面有一層絮狀組織,從菌蓋邊緣一直伸展到菌柄上,像半掩的紗幕,作用是保護髮育中的菌褶。隨著菌蓋長大,這層組織最終從菌蓋上被拉走,露出菌褶。菌褶聯生(adnate,與菌柄成直角相連)或稍沿菌柄向下延伸(decurrent)。菌褶最初為白色,逐漸變為奶油色或淺橙色,柄覆蓋著銹色的斑點。菌柄長4-10厘米,厚1.2-2.7厘米。菌環以上,菌柄為淺橙色到棕色;菌環以下,菌柄呈白色或淺粉紅色;基部為灰棕色。菌環在菌蓋以下0.4-0.9厘米的地方,有時會蓋著黃色到淺棕色的毛茸茸的絮狀菌絲。菌柄基部跟根狀菌索相連,根狀菌索樣子像黑色的根,直徑1-3毫米。除了有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主要功能,根狀菌索還能起到探索周圍環境,發現新食物源的作用。

微觀特徵

高盧蜜環菌的孢子印呈白色。它的孢子為橢球形,常常含有油滴,油滴大小為7-8.5×5-6微米。生有孢子的擔子體(basidia)為球棒形,帶四個孢子(少數情況下為兩個),擔子體大小為32-43×7-8.7微米。可生育的子實層(hymenium)中的其他細胞包括褶邊囊狀體(cheilocystidium,菌褶邊緣的囊狀體),棒形,大體呈圓柱狀,大小15-25×5-12微米。菌柄上也有囊狀體(稱為caulocystidia),棒形,大小20-55×11-23微米。菌蓋角質層由不規則交織的菌絲組成,向上突出形成菌蓋上可見的鱗狀物。組成鱗狀物的菌絲長26-88微米,厚11-27微米,有的覆蓋著色素外殼。高盧蜜環菌大部分組織的菌絲中都存在鎖狀連線(clampconnection)。

食用性

和所有蜜環菌一樣,高盧蜜環菌也是可食用的。不過建議蒸煮後再吃,因為新鮮的或沒煮熟的生蘑菇味道辛辣。一位作者建議最開始不要吃太多,因為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胃部不適。它的味道微苦,氣味甜,讓人想起法國卡門貝乳酪(Camembertcheese)。

類似物種

Armillariacalvescens的外形與高盧蜜環菌十分相似,只能通過觀察微觀特徵才能可靠地區分它們。Armillariacalvescens分布更偏北一些,在北美,很少能在五大湖以南看到。
蜜環菌狹義種(A.mellea)菌柄較高盧蜜環菌細,不同與高盧蜜環菌,它擔子體基部沒有鉗(clamps)。
A.cepistipes跟高盧蜜環菌外表幾乎一樣(特別是老的子實體),但可以通過地理分布,宿主類型和微觀特徵來區分。

生物發光

已經知道高盧蜜環菌的菌絲(而不是子實體)可以發光。實驗證明當菌絲在生長時被干擾或暴露於螢光,發光強度就會增加。導致生物發光是螢光素酶(luciferases),它能通過氧化螢光素(一種色素)來產生光。真菌發光的目的還不是很清楚,雖然有一些假設:吸引昆蟲傳播孢子,其他生物化學功能的副產品,或嚇走可能會消耗該真菌的異樣菌(heterotroph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