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負債

高校負債

大學生就業難無疑是中國目前的一個現實,卻同時也是教育的一種尷尬。然而為什麼畢業生的素質越來越高,就業卻越來越難?由於高校擴招、搬遷等原因,山東高校貸款規模迅速擴大。高校負債卻形成了一種流形,面對這種情況,將又該如何做?

(圖)高校負債高校負債

學制彈簧

大學生就業難怎么辦?再多學幾年吧。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2009年3月6日提出,可以出台措施延長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專升本、本升研、或者公派出國。7日,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龔學平則建議,實行大學五年制教育。

讓更多的學生花更多時間接受教育,這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把校園當成就業的避風港,這種想法就值得商榷了。就算將大學教育的目標純粹定位在就業上,延長學生求學期也不是個辦法。“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明知就業形勢逐年緊張,即使能在學校多“泡”幾年,卻不知道自己將“止”於何方,誰能定得住,又怎能安靜得下來?而心不靜、身不定,整天為前途憂心忡忡,學習所得能有多少?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在校時間多幾年、少幾年就能盡善的。知識技能只是學校所能提供的一個方面,學校能做得更多的,是為學生們提供一個純粹的求學環境、一片思想獨立的土壤、一種學術自由的氛圍、一股德行兼備的精氣。而離開象牙塔,投入到火熱的生活和千變萬化的社會中去,無論或早或晚,都是一種必然。

大學生就業難無疑是我國目前的一個現實,卻同時也是教育的一種尷尬。有人奇怪,為什麼畢業生的素質越來越高,就業卻越來越難?其實,擦亮眼睛就可以看出,不是素質越來越高,而是學歷越來越高。不得不承認,有的教育機構把教育看得功利,上行下效,使得學生們也迷失了學習的方向,本末倒置。

現在,社會各界都在為大學生就業想辦法,高校也首當其衝地進行反思。5位大學校長7日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接受集體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也是大學教育與大學生就業。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校長們最關注的,還在於如何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就強調大學要有德性、有良心和歷史責任感,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則提醒所有的大學生:“你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好好學習,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競爭力,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繁複的社會問題,不是增減教育時間能夠解決的,甚至不是教育機構本身能夠解決的,這牽扯到很多體制和機構,需要齊心協力

教育風險

誰都知道高校是事業單位,高等教育又關係著國家的前途和發展,怎么會像企業一樣破產呢?作為親娘的政府肯定不會讓自己的兒子餓死,這就產生了一個“子債父還”的論調,高校認為只要貸款是用來辦學校,興教育,就算將來還不起,政府也會買單的。於是乎,在高校擴建潮中,高校領導不是考慮成本與風險,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貸款。那么我們要問:身負2000億的巨債,“孩子”是不是該“獨立”了?

當然,“高校旅遊”有著它無法迴避的弊端,比方說高校的設施被損壞,教學秩序受到干擾,校園內交通堵塞,衛生狀況更加惡劣等等,但是我相信,如果真正地將“高校旅遊”產業化,對“高校旅遊”融入專業化的管理概念,這些狀況都不再是問題。那么高校充分利用這個資源以“自救”豈不是一舉兩得?

由於高校擴招、搬遷等原因,山東高校貸款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5年5月,山東省教育廳所屬23所高校貸款餘額75.4億元,是2004年總收入的1.57倍,其中5所高校貸款餘額超過總收入的2倍。這些貸款每年僅利息就需要4.3億元,而省財政對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億元。隨著還款高峰期的到來,部分高校運轉已有困難。

山東的情況是全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一批新擴建的大學校園在各地相繼建成。這些校園大多規模宏大、華美壯觀。有關專家提醒,我國高等院校依靠銀行貸款掀起的基本建設投資熱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盲目擴張建設豪華校園,很多大學早已虧損運行,有的甚至連債務利息都無法償還。無疑,由於大學的特殊性,法院不會支持查封學校追討貨款,這為貸款銀行增加了巨大的財務風險。但在筆者看來,高校負債擴張的惡果還不僅是金融風險,還有“教育風險”。

高負債運行勢必會迫使大學更加朝著“創收”的方向發展,要么會提高學費收入來彌補巨大的債務虧空,要么會尋求多種途徑與商業利益集團結合,通過為利益集團代言或者“服務”來賺取經濟利益以減輕沉重的債務負擔。這兩種行為的實施,都會讓大學背離理性的教育軌道、喪失基本的教育道德,淪落為一門心思追逐利益的機器——這是第一重“教育風險”。

在巨大的銀行債務面前,大學肯定會進一步壓縮教育開支,減少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科研項目經費支出,降低教職工的福利待遇,等等。事實上,已經有很多高校為此連續數月凍結財務報銷,暫停教師對外交流和科研項目經費。這種局面的出現,直接會導致大學教育質量的下降和社會效應的減退——這是第二重“教育風險”。

在某種意義說,因高校負債大搞形象工程所引發的金融風險,可以通過追加國家投入、各項制度的健全來避免或者將其危害消弭到最低限度;但是,隨之產生的雙重的“教育風險”呢?其危害性和“殺傷力”是深刻而長遠的,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元氣”。因此,在高校負債建設這個問題上,教育主管部門刻不容緩需要做的,是對已經產生或者正在醞釀產生的巨大“教育風險”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

負責聯想

高校為什麼會負責那么多,現在的高校用這么多錢都幹了什麼?擴招對高校經濟壓力有那么大嗎?難道高校就沒有自己的營生之道嗎?

下面我就簡單聊下自己的一些所見所聞!

今天一早上班,看到這則報導,我感慨,高校成了國家的負擔,高校背負的債務需要國家去還,大學生成了社會的負擔,大學生幾乎要和城鄉工作者搶工作?這到底是為什麼?

想起我大學的日子,在2001年的時候,大學就已經開始負債了,為什麼這么講呢?我們當時的學校為了擴招,從國家申請了不少新開的學院及專業,不管這個專業是否有帶頭人,總之學校總敢開設;聘請了一些掛這碩士 研究生的學子做這個專業的代課教師,然後擴招,一年又 一年啊,學校的人數從5000人增加到15000人,三倍的增長不過四年間,人多了 硬體設施自然跟不上了,於是貸款蓋樓,買地。這些樓都用做什麼呢?當時的校長可能沒有考慮清楚,有的樓蓋在了老校區,而沒過多久 老校區又要搬到新區了,新區成片的教學大樓、實驗大樓、政務大樓、學生公寓、教師社區,這可不是小的投資了,然後樓蓋起來後相關的配套設施又是一套又一套新的,同學們當然喜歡了,因為當時我們並沒意識到學校的負債將加重國家、社會的負擔,日子不長 老校區只剩下幾個系了,大片的教學樓,教具成了老校區的擺設,就這樣國家的錢財成為了浪費,學校總以為靠著增設學科、增加招生數可以賺錢,豈不知這樣的招生,增設導致今天 高校負債5000億!

其實蓋樓也沒什麼嗎,因為我們並不能排除有的校長希望學子過上好的生活,不讓同學們擠進擁擠的校舍,所以我們不能將 高校負債的5000億歸咎於高校擴招、蓋房上!那我要歸咎到什麼上呢?高校人才濟濟,科研旺盛,我想每年出幾個科研成果也能支撐學校的盈利增長,不是說有的學生讀碩士的時候是有工資發的嗎?為什麼大多學校都需要用國家補助,貸款,而不去考慮自身的優勢呢?

請了那么多的教授 研究生,為什麼不能利用人才優勢 為社會造福?在當時我的學校,由於信任教師沒有帶主科的經驗,導致大批同學厭學,有的問題 教師只能死搬硬套的口述出來,不知道下面聽講的同學是否能夠明白,校辦企業,校辦工廠都轉讓了出去,學校就只能靠收租來賺點小錢了,科研成果 都成了你抄我,我COPY 你的小文章,不知道那算科研成果還是抄襲成果了!

連鎖反應是什麼呢?由於學校負債,分到每個學子頭上的培養經費大打折扣,學生走出校門後,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公司不知道能把什麼工作交給學生了!社會壓力隨之而來,就業壓力隨之產生,最近國家也不停在制定一些有助畢業生找工作的措施,可是成效甚微,由於高學歷低能力現象的普遍,廣大公司還是願意高價錄用一些有經驗的員工!自然畢業生成了弱勢。

不想談太多了,畢竟 高校負債有國家還,高校負債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還有很多勤勤懇懇的教授工作在一線,畢竟國家還可為這些負債多的院校還債!

我有感於高校負債5000億 也是想在此祈福高校能夠多做科研,抓教育,減輕國家負擔,降低畢業生對社會的壓力!

負債出路

“擴招7年,負債2000多億元,培養出千萬失業者”——有人這樣形容當下高校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窘境。

據粗略統計,目前,全國僅72所部屬高等院校的負債已經達到360億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債就有5億元。而全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更是高達2000億元到2500億元。僅以吉林大學為例,2005年起,吉大每年單單支付貸款利息就多達1.5億至1.7億元,學校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日趨嚴峻。高校負債出路在哪兒?筆者建議,何不試試高校旅遊產業化?

同時高校由於高負債,得不從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科研實驗等經費中抽取出資金,導致了學校少發工資、少發獎金,減少科研獎勵,這直接造成了優秀人才的流失,不利於學校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提升,這一現象正在越來越多的高校中發生。難道我們真的就坐以待斃,“笑”看哪一所公辦高校第一個破產?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熱也跟著升溫,人們對一般的風光游已經感到乏味了,因此生態游、森林游、農業游、工業游等特色旅遊應運而生,發展到現在,以開發大學校園,特別是以大學校園為主的“高校旅遊”亦成為熱門,大學校園以其濃厚的文化氛圍、沉澱的歷史底蘊與美麗的校園環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

武漢大學每年3月的櫻花節都會吸引不少慕名前來的遊客在飽覽滿園麗景的同時感受百年學府的氣氛,在市民和兄弟院校的同學們中間,“到武大看櫻花”的出遊火熱一時。而華中科技大學每年春天還專門設有一個特殊的“大學開放日”。這一天,學校會向所有武漢市民及省內外居民開放:校長、院士們與遊客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在校的幾百名青年志願者擔當起導遊的角色,引領遊客參觀學校的各項設施,體驗原汁原味的大學校園生活。

浙江大學同樣以校園優美而著稱,特別是浙大與杭州大學合併後,其校園景點更為豐富多彩。在暑假,浙大已開始接待全國各地的學生參觀團,浙大對參觀團每人只收費5至10元,而做導遊的則是浙大旅遊系學生。其可供參觀的除校園園林風光外,還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學設施,以及竺可楨紀念館等處。

而與各省市的重點大學相比,北京的清華、北大可謂是“名校中的名校”了。一批批渴望感受校園文化氛圍的旅遊者紛紛湧向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北大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未名湖等地到處都是成群的遊客,其中既有組團來的各地中國小師生,也有自發而來的大中專學生,更多的是前來尋找大學夢想的家長和孩子。

對於許多當年未能如願深造的成年人來說,參觀名牌大學能夠了卻一樁心愿;而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去大學看看,提前感受高校生活,能讓他們有一個努力的目標;隨著高校的一些自主經營權有所擴大,一些地方政府的旅遊局也不斷加大對發展高校旅遊市場的政策引導,於是一些公司、企業也組團到知名的高校旅遊,許多旅行社也已經打出了“高校旅遊聯盟”的招牌,推出了以“今日看北大,明日上北大”為主題的專項旅遊產品。這些人群足以構成一個巨大的高校旅遊潛在市場。

市場是有了,可是高校願意“屈尊”自食其力么?據分析,高校負債的原因除了“高校擴招”的政策刺激,還有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子債父還”的心理作用,高校心理上認為政府會養著。

誰來買單?

一些高校負債累累,已成為國人最擔心的事。“高等院校出現欠債,並不是我們當校長的貪污了、浪費了,我們經得起審計,我離開吉大,中央在吉大審計了兩個多月,最後的結果是我是一個廉政的校長,我沒有貪污浪費。”在全國人大安排的五大校長記者見面會上,從吉林大學調任北京大學的北大校長周其鳳在第一時間回應了網上對他的批評。

而高校債務以及後勤社會化帶來的問題,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兩會上的熱點話題,也是代表委員們提案的焦點。

當眾多高校陷入負債泥潭時,深究問題根源、指出弊端所在、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這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不應該對其仁慈、寬容和袒護。教育部的這種“護犢”的行為只會慫恿高校在負債泥潭裡越陷越深,最終只會害了高校,害了高等教育。華聲線上綜合

我們在肯定高校大規模發展之時,應該考慮一些高校是否是因財務管理混亂才導致資金捉襟見肘的。華聲線上綜合應該深思一些高校盲目擴招、擴建背後的真正動機是什麼?多達幾十億的欠債何時才能還得清?我們還應該深思高校付出如此代價之後,其教育質量是否提高了,其培養的人才是否受歡迎了?高校承擔如此巨大的借貸風險,這個險冒得值不值?

高校負債擴張,與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實際地盲目上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實則異曲同工。一些高校領導者也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他們盲目擴建、擴招,才不管擴招之後的教育質量如何,更不管現在欠下的債學校何時才能還得清。華聲線上綜合

高校負債多不發愁,不發愁的只是現任管理者。老百姓很為此發愁啊!因為這關係到高等教育的將來,關係到自己的子女以後能否接受高質量的大學教育。其實最應該發愁的是教育部,中國的高等教育將如何讓發展,高校將如何發展。

建議措施

針對地方高校與全國各省對省屬高校的生均撥款額度差異很大,導致近半數地方高校被邊緣化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四川省宜賓市委副主委、宜賓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系副主任魏琴今天向大會議案組提出了防止地方高校邊緣化生存的建議。

魏琴,地方高校是改變當地教育結構和教育生態的生力軍,是當地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2008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高校的教育質量是高校的靈魂。實施質量工程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而高水平的質量工程的實施需要足夠資金的保障。目前生均撥款是地方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主要經費源,而全國各省對省屬高校的生均撥款額度差異很大,導致近半數地方高校被邊緣化了。在同質化的人才市場中,地方高校的畢業生顯然是最大的失利者。

地方高校所處現狀令人堪憂,一是中央財政投入極少。政府對高校的投資扶持首先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然後是各省部分別支持或共建的重點大學,更多的高校則分羹無力,在資源博弈競爭中流於邊緣。二是經費投入比例不足,地方財政撥款到位情況並不理想。資料顯示,2002年統計,地方高校的比重占全國普通高校的92%,但地方高校得到的教育經費僅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經費的57%。地方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地方財政撥款,但到位情況並不理想。調查結果顯示,地方政府撥款能夠完全到位的高校僅占總數的7.14%,基本到位的占58.33%,而27.38%的高校政府撥款難以到位,還有7.14%的高校政府撥款不能到位。這使這些高校在激烈的競爭叢林中面臨種種艱難與困境,於夾縫中生存、發展著。三是科研經費少,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也基本集中在少數重點高校。科研、學科建設是高校重要的評價指標,重點實驗室是學科建設和科研的重要平台,重大項目和重點實驗室向重點院校傾斜,導致學科建設缺少必要的基礎,惡性循環。四是東西部地區生均撥款差異大。得不到中央財政支持,地方政府撥款又不能很好地到位,自身得到的科研經費又極少,這使得多數中小型高校的辦學經費十分緊缺。西部地區最低的2700元,發達的東部地區最多的達10000元以上,這樣造成省屬高校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嚴重影響西部地區省屬高校質量工程的推進。五是地方高校多分布在省會以外的城市、地區和縣城,信息不暢。目前我國不含獨立學院和成人高校的普通高校中有58.1%分布在31個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其餘41.9%分布在省會以外的城市、地區和縣城。這些分散於全國非中心城市的普通高校,信息滯後,導致發展滯後。

魏琴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西部地區省屬高校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在今後的招生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甚至被淘汰,這是不利於西部地區人才的培養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此魏琴建議通過加大中央財政的投入,適當向地方高校傾斜;加大對地方財政到位情況的監督;國家制定措施,規定省財政對地方高校生均撥款額度低線,不能低於一定的額度;制定措施適當對地方高校科研經費的傾斜等四大措施,防止地方高校邊緣化生存。

結局

最新一期全球大學綜合排名出來了,國內大學的領頭羊北大清華只勉強擠入200強,均排在一百九十多位。而最近幾年由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行,給中國大學的規劃(主要是學生數和占地面積)帶來了快速發展,一些地方院校都達到了數千畝面積、上萬名學生的規模。以江南大學來說,以前學校的在校生總共才有三四千人,但經過幾年的擴招下來,學生人數已經達到4萬人。這看起來很壯觀的成績卻與教育質量成了一對反比。前段時間,高校負債成了人們從美夢中驚醒的一盆冷水。據粗略統計,目前,全國僅72所部屬高等院校的負債已經達到360億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債就有5億元。而全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更是高達2000億元到2500億元。僅以吉林大學為例,2005年起,吉大每年單單支付貸款利息就多達1.5億至1.7億元,學校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日趨嚴峻。在這種情況下,誰會成為中國第一所破產的公辦大學引起世人高度關注。

高校負債如此之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高校擴招的政策刺激。大眾化的高教政策讓那些在精英教育下遇到發展瓶頸的高校仿佛撿到了救命稻草,緊緊抓住。正是政府的教育決策,銀行的隨意性貸款,造就了某些高校在“盲目貸款→財務危機→不良貸款→財政負擔”的惡性循環中不得脫身。於是趁著這股風,高校不斷征地,不斷擴招,不斷建設。

其二,高校心理上認為政府會養著。誰都知道高校是事業單位,高等教育又關係著國家的前途和發展,怎么會像企業一樣破產呢?作為親娘的政府肯定不會讓自己的兒子餓死,這就產生了一個“子債父還”的論調,高校認為只要貸款是用來辦學校,興教育,就算將來還不起,政府也會買單的。於是乎,在高校擴建潮中,高校領導不是考慮成本與風險,而不想盡一切辦法手段貸款。

高校負債所帶來的危害是明顯的。“擴招7年,負債2000多億元,培養出千萬失業者”——有人這樣形容當下高校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窘境。同時高校由於高負債,使得學校不得不從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科研實驗等經費中抽取出資金,導致了學校少發工資、少發獎金,減少科研獎勵,這直接造成了優秀人才的流失,不利於學校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提升。

如何解決高校的虛胖問題呢?最主要的還是把高等教育的定位擺正,高校主要的三項職能就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培養人才。高校的發展最核心的還是要回歸到文明傳承與人本回歸上來。軟環境永遠都是高校生命力的最關鍵因素。因而在今天,重溫梅貽崎先生的“大學之大,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顯得特別有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