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親子,有心機陪玩

當不會玩的70年代生人成為孩子父母的時候,他們必須學會與孩子一起玩。讓陪伴孩子的時間變成有效率的時間是媽媽們必修的課。
典型不會玩

不會玩父母之缺少遊戲精神

典型不會玩 講述人,幼稚園鄧老師

我們幼稚園前幾天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由孩子家長和小班的孩子共同參加,我們設計了一個遊戲叫做“搶尾巴”,就是把彩色的紙條扭在一起,做成紙繩,當作“尾巴”。我們請出10個小朋友和10個家長,每個家長背後系一個“尾巴”,給小朋友去搶,我們設計的獎勵原則是,抓到兩條“尾巴”的小朋友就可以拿獎品。

但遊戲開始後,情況有點出乎意料,每個家長都不是全心投入遊戲、躲閃不要讓小朋友抓住“尾巴”,而是先護住自己的“尾巴”給自己的孩子,然後又去幫孩子搶別的大人身上的“尾巴”。

第一組只有一個爸爸有遊戲精神,沒有把“尾巴”留給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一個小朋友手上有兩條“尾巴”,而這個大公無私的爸爸的孩子則一條也沒有。第二組大家都學乖了,最後每個小朋友都只有一條“尾巴”——從自己父母那裡“搶”來的。

點評:父母沒有遊戲精神,孩子就不能從遊戲中得到真正的樂趣。鄧老師描述的現象是集體活動中常見的,不會玩的父母,怎么可以教得出會玩的孩子?賦予遊戲太多意義的父母,可能就是讓孩子的遊戲失去樂趣的人。

不會玩父母之缺少遊戲創意 講述人,孩子媽媽孫女士

我覺得我媽媽是一個有遊戲創意的人,她給孩子做了好多玩具,比如用繩子拖著汽水瓶子走,用兩個可樂罐做成天平,還有就是用硬紙板做成筆筒,孩子都很喜歡,而我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通常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買玩具吸引孩子,一個是讓他學習來代替玩。通常情況下,新玩具只能吸引孩子十幾分鐘,而教孩子讀詩之類的所謂早教只能帶來孩子激烈的反抗。有時候搞不明白,為什麼媽媽那邊一念什麼“麥子黃、麥子香”之類的兒歌就把孩子吸引去了?孩子用手拖著一個嘩啦啦響的瓶子,比玩電動車還開心。

今年十一,我媽媽回老家去,孩子交給我7天,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帶孩子,一旦時間多起來,忽然發現沒辦法填滿自己和孩子獨處的時間。自己想出來的遊戲孩子都沒有興趣。以前總覺得媽媽帶孩子總是讓孩子“胡鬧”,等自己帶孩子才發現,就是孩子願意“胡鬧”也不容易。

點評:我們有時候對孩子的玩存在偏見,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玩的時候,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是胡鬧,從而加以生硬的阻撓和制止。其實對孩子來說讀書、認字、寫字、畫畫不一定是“正事”,只有玩,才值得孩子們去追求。

玩家解碼
我們和孩子玩什麼

父母們關心的0到6歲的孩子早教的話題,其實早就不是一個孩子如何學習的話題,而是要來討論孩子如何遊戲。

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提出“讓孩子的遊戲更有效,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的觀點,並且提出在智力發展中要“左右開弓”,益智的遊戲要“手眼配合”,這些觀念都讓在場的孩子家長們獲益匪淺。
陪玩要有效率

母子關係是任何人際關係都不能替代的。

大多數媽媽都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媽媽選擇做全職母親,放棄工作,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專家也認為,如果單純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永遠也不嫌多。

但現在有另外一個問題值得關注,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工作的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不是“有效率”的格外重要。多陪伴孩子不是要媽媽與孩子整天廝守在一起,而是發揮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即使是不能全天陪伴孩子的母親,如果能夠讓親子時間高效率度過,那么孩子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玩就是學習

大多數媽媽的問題是,應該讓孩子學什麼,怎么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學。

而專家對這樣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孩子不需要學習,所謂的學習對孩子來說也是遊戲,學也是玩,玩也是學,與其考慮如何讓孩子學習,不如給孩子設計出適合他的遊戲。

什麼樣的遊戲是適合孩子的遊戲,有三個原則,一是要滿足孩子內在的獲得快樂的需要,一定要好玩。二是要滿足孩子獲得知識技能的需要,也就是要能夠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求知慾也是孩子的本能。三是要滿足孩子的成就感。

同樣,為孩子設計或者選擇遊戲,應該考慮遊戲是否具有整體性,也就是能夠既鍛鍊左腦,又鍛鍊右腦;還要考慮遊戲是否具有活動性,也就是要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另外還要注意遊戲的有序性原則,也就是要尊重孩子由低向高發展技能的客觀情況。

早期教育要注意隨時玩,玩中學,不一定非要安排出特別的“學習時間”。

遊戲體驗

專家為家長們設計了一些有趣的小遊戲,這些遊戲需要的道具都非常簡單,既可以是孩子在家裡和爸爸媽媽玩,也可以組織幾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玩,這些遊戲的特點就是可以讓孩子左右開弓,手眼配合,全面發展。

遊戲1: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站,練習拋球,家長左手拋,孩子右手接。交替練習。
目的:加強左手鍛鍊。可以加強右腦開發,提高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

遊戲2:單腳前後跳。
目的:加強平衡。

遊戲3: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孩子左手握成拳頭,右手手掌攤平,一邊說“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兩隻手交替動作。
目的:加強手的動作。

遊戲4:一隻手在大腿上摩擦,另外一隻手握拳輕輕在另外的腿上敲打。兩隻手同時動作。
目的:訓練一心二用,也是開發智力的好辦法。

遊戲5:用小方塊塑膠地板膠擺成一條彎曲的小路,蒙上孩子的眼睛,讓他聽著爸爸媽媽的指令走路,家長可以用“向前一格”、“向左一路”等口令指揮孩子。也可以先讓孩子記住地膠的位置,然後自己走。
目的:讓孩子形成方位觀察和記憶能力。

遊戲6:畫一個圓,讓孩子在上面添加線條或者色塊,變成其他東西,比如餅乾、太陽等等,變化越多越好。也可以讓孩子找出家裡圓形的東西。除了圓形,也可以換其他形狀。
目的:發展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

遊戲詞典

左右開弓

根據專家的研究成果顯示,人的左右腦分管不同的功能,左腦被稱作是“學術腦”,主要具有語言、邏輯、數學、順序、符號和分析等功能,在幼兒時期,通過訓練孩子背誦詩詞、學習生字、練習簡單數學等都能刺激孩子左腦的發育。右腦被稱作是“藝術腦”,主管韻律、節奏、圖畫、想像、情感、創造力等,舞蹈、畫畫以及讓孩子做簡單的設計都有助於右腦的開發。

好的遊戲應該能夠同時鍛鍊孩子的左右腦均衡發展。
手眼配合

有人說“孩子的智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手眼配合的遊戲最適合開發孩子的智力。中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動手能力差。

專家建議家長給孩子挑選玩具時,應該選擇拼接類的,可以鍛鍊孩子的手。

一些傳統遊戲,比如玩七巧板,最可以鍛鍊手,也可以強化孩子的空間想像力。

最簡單的石頭、剪刀、布的遊戲,也是左右腦都均衡訓練的遊戲,比如做出什麼手勢,這需要形象思維,至於如何通過做手勢來贏得比賽,則需要邏輯思維,這其實就是最典型的左右腦全面發展的遊戲。

無效親子時間

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你可能要警惕,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是“無效率”的。

“你自己先看一會電視吧,媽媽把今天的報紙翻一下。”

看電視是接受知識的一個渠道,但卻不是最好的,因為看電視完全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如果媽媽能夠參與孩子看電視的過程,而不是任由孩子歪在沙發上一小時接一小時地看電視,效果會更好。

正確的方法:媽媽陪孩子一起看電視,除了可以挑選節目、控制時間外,還可以針對電視的內容和他進行對話。

“你搭的積木真漂亮,再搭一個吧。”

孩子自己做遊戲是學習的一個部分,但小孩子有時候會重複一些動作來“消磨時間”,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有時候對遊戲的興趣不大,是因為他們不能發現遊戲新的亮點。

正確的方法:在孩子遊戲的時候媽媽能夠稍稍參與,可能就會讓遊戲變得不同,比如孩子可以按照說明書的圖案用積木搭出漂亮的房子,但如果媽媽能夠告訴他,還可以用木塊擺出一個椅子的形狀,就會開拓他的思路。父母的參與可以縮短孩子自己摸索的時間,他會在你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

有了成年人的指導,孩子遊戲的目的性會更強,效率也會更高。

媽媽提問

Q:外婆教的老兒歌已經過時了,怎么選擇兒歌呢?
A:很多媽媽反映沒有太多好的兒歌,專家認為,類似“小老鼠,上油台”這類的兒歌仍舊是對孩子很有益的,因為孩子的兒歌最關鍵的是音韻要美,而這類傳統兒歌恰好具有這方面的優勢。讀古詩也是為了讓孩子體會語言的美感,而不是為了讓他理解艱深的古代漢語。
新兒歌的選擇,音韻美仍舊是最關鍵的。
Q:我的3歲9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進行初級運算,學會了許多漢字,請問我們教孩子問題大不大,孩子會不會太辛苦?
A:在大人看來,孩子認字是學習,其實在他看來,這只是遊戲而已。學齡前的孩子有自我保護的功能,是不會被學習“累壞的”,所以家長倒不用擔心孩子會太辛苦,因為如果孩子不??呼大睡。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潛力很大。
至於教孩子學漢字,要注意識字重要,閱讀更重要,讓他通過閱讀來學習漢字效果更好。
Q:在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孩子自己閱讀過程中,他提的問題怎么處理?
A:基本原則是“大問大答,小問小答,不問不答”,也就是鼓勵孩子提問,對孩子問題的回答程度要適中,孩子沒有問題,家長也不必一定要為孩子講解。孩子可以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閱讀。這樣的做法依據的早教理論就是孩子應該接受大量信息,這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Q:給孩子聽什麼音樂好呢?
A:在不少西方國家,音樂課是孩子的主課,早教效果最好的是古典音樂,睡前的半小時孩子處於淺睡狀態,這時候聽音樂效果最理想。至於孩子做遊戲的時候,也可以來點背景音樂。
Q:朋友的孩子會很快地把一句話倒過來說,專家都說這個孩子聰明。我們的孩子也想鍛鍊一下智力,用不用練習這個項目?
A:家長不要扼殺孩子的發展個性,他有什麼強項都可以發揮,如果有興趣,可以讓孩子練習,如果沒興趣,不能強迫孩子練,不如找他的“強項”。
Q:大人說話,小朋友插嘴好不好?
A:好,要讓他有“話語權”,感覺被尊重。
Q:5歲的孩子太反叛,怎么辦?
A:5歲到6歲、還有孩子十一二歲的時期,是孩子比較“反叛”的階段,除了有危險的行為要制止、有些原則要堅持以外,家長不必太在意。 
Q:孩子表現欲太強好不好?
A:好,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愛出風頭長大會吃虧,怕老師或領導不喜歡,其實不用擔心,表現欲強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在早教階段直到以後讀書,自信都能夠讓孩子更快接受知識,孩子的性格會不斷調整,家長不要壓抑孩子,人為塑造所謂“謙虛”的性格。
Q:兩歲的孩子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為什麼特別怕生?
A:孩子成長有多個階段,1歲半到兩歲之間是孩子開始尋求安全感的階段,所以可能會比小時候更要“怕生”,讓孩子早克服當然更好,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而是要給他充分的“安全感”,讓他慢慢適應,家長要多給他提供集體活動的空間。
Q:幼稚園老師有時候會問孩子一些“腦筋急轉彎”之類的問題,這種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A:不會,讓孩子知道問題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反而更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