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新[內蒙古大學教授]

高建新,男,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漢語言文學系系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陶淵明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王維研究會理事,中國柳宗元研究會理事。

個人簡介

長期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山水田園文學、陶淵明的教學與研究。內蒙古自治區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2008)、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優秀教學團隊”(2009-2011)、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創新團隊”(2010-2013)主持人。

高建新[內蒙古大學教授] 高建新[內蒙古大學教授]

在《文學遺產》、《民族文學研究》、《文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名作欣賞》、《博覽群書》、《園林》、《社會科學家》、《甘肅社會科學》、《內蒙古社會科學》、《內蒙古大學學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蘇州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學術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複印或摘要。另在《光明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環境報》、《內蒙古日報》、《文化與生活》、《中旅之窗》等報刊發表散文、遊記、山水美學隨筆200餘篇。

《自然之子:陶淵明》(專著),2008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詩心妙悟自然:中國山水文學研究》(專著),2010年3月獲內蒙古大學第五屆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獎三等獎,2010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中華生活經典·酒經》(古籍整理),2012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

科研項目

主持“北方遊牧文化與唐詩關係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2010—2012年12月31日,批准號:10XZW0011)

主持“陶詩美學風格論”,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2—2005年,批准號:0243)

主持“中國山水文學研究”,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7—2009年,批准號:07E048)

主持“‘火’意象與詩歌審美研究”,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9—2011年12月31日,批准號:09E037)

主持《陶詩匯評》箋釋,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內蒙古分會(2009—2010年12月)

主持“中國山水文學發展史略”,內蒙古大學“513人才計畫”二層次資助項目

學術著作

《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山水田園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山水風景審美》,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5年增訂版,2011年第三版

《自然之子:陶淵明》,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7年增訂版

《酒入詩腸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與酒》,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詩心妙悟自然——中國山水文學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陶詩匯評〉箋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中華生活經典·酒經》,中華書局2011年版

學術論文

略說風景旅遊中的建築景觀,《社會科學家》1993年5期

心靈感悟宇宙自然:宗白華文藝美學思想的一個特點,《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2期

燭隱探幽 察微知著:讀林方直先生《紅樓夢符號解讀》,《內蒙古大學學報》1996年5期(署筆名“介心”)

文明進化之淵源,《森林與人類》1996年5期

尚“清”與魏晉人物品鑑,《內蒙古社會科學》1997年3期

山水審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內蒙古大學學報》1997年6期

陶淵明生死觀剖探,《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3期

“紅學”研究新成果:《紅樓夢符號解讀》,《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5期

陶釣文理 杼軸中西:記林方直教授的學術研究,《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2期

南北朝樂府民歌比較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1999年2期

謝脁:山水詩發展中的轉折,《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5期

中國古代文人與酒之關係略論,《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1期

詩人、作家自殺的文化觀照,《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2期

陶淵明人格價值再認識,《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2期

王績: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先聲,《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3期

陶淵明思想及其隱居再評價,《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5期22.關於陶詩“自然”“平淡”的美學評價,《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2期摘要)

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悲情,《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年3期

略談“瘦”字的審美意蘊,《漢字文化》2002年3期

“以文為詩”始於陶淵明,《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11期全文轉載)

陶淵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與王、孟之關係,《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4期

“清”與“女兒是水作的骨肉”,《漢字文化》2003年1期

從陶詩看陶淵明與酒之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年2期(CSSCI來源期刊)

陶淵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影響,《零陵學院學報》2003年3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進步的婦女觀,《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年4期

陶詩用字之妙,《漢字文化》2004年2期

論文藝創作與大自然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年4期

阮籍:暗夜裡痛苦掙扎的獨行者,《內蒙古大學學報》2005年2期

“山水驚知己”命題的美學意義,《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2期

杜甫“顏色字”略談,《漢字文化》2005年3期

山水風景游及其文化意蘊,《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3期

再論“以文為詩”始於陶淵明,《內蒙古大學學報》2005年6期

試論“韓孟”“元白”的山水詩,《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2期

論《水經注》對中國山水文學的獨特貢獻,《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3期

論初盛唐山水詩的特點,《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4期

何遜山水詩略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期

說“酒”,《漢字文化》2007年3期

陰鏗山水詩略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2期(CSSCI來源期刊)

杜甫“詩史”略論,《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4期(CSSCI來源期刊)

柳宗元山水遊記略論,《柳宗元研究》總第十期,2007年12月

陶淵明的現代意義芻議,《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2期(CSSCI來源期刊)

“對酒不能言,悽愴懷酸辛”——阮籍與酒,《文史知識》2008年3期

“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解讀,《名作欣賞》2008年4期

“胡地”與岑參邊塞詩之奇峭美,《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年1期(CSSCI來源期刊)

“胡氣”與盛唐詩,《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4期摘要)

內蒙古散文六十年,《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年6期

“三杯通大道 一鬥合自然”——李白與酒,《博覽群書》2009年10期

五十年來“盛唐氣象”研究述評,《文學遺產》2010年3期

一首詩創造世界——張繼《楓橋夜泊》的接受與傳播,《蘇州大學學報》2010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1期摘要)

海德格爾與陶淵明,《九江學院學報》2010年4期

唐詩中的金河,《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5期

“閒”與山水審美,《美與時代》2010年10期下

普羅米修斯盜火神話及其文化意蘊,《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2期

“樂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淵明《自祭文》解析,《名作欣賞》2011年8期

溫汝能及其《陶詩匯評》,《九江學院學報》2011年3期

王維詩中的西北邊塞風情,《內蒙古大學學報》2011年6期

火與人類早期文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年2期

“火”意象與燃燒之詩情,《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4期

陶淵明彭澤辭官及其文化史意義——以“歸去來兮”為研究對象,《天中學刊》2012年6期

鐵匠:火光映照下的力量美,《陰山學刊》2012年6期

唐詩中的西域民族樂舞——《潑寒胡戲》《劍器渾脫》《西涼樂》《霓裳羽衣舞》,《內蒙古大學學報》2012年6期

唐詩中的西域“三大樂舞”——《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6期

路上的風景與書中的風景——我的山水文學研究,《名作欣賞》2012年10期

散文及山水美學隨筆

芭蕉得雨便欣然,《草原》1991年2期

綠影扶疏意味長——談葉子的觀賞,《園林》1992年3期

竹樓品傣味餐,《光明日報》1993年5月10日

到西雙版納觀光,《光明日報》1993年7月20日

曼斗村的“潑水節”——西雙版納“民俗旅遊村”紀勝,《光明日報》1993年9月27日

柳宗元鍾情山水間,《文匯報》1993年9月27日

袁中道壯遊天下,《文匯報》1993年12月19日

有雲更覺千山秀,《北京旅遊報》1993年5月30日

登高壯觀天地間,《北京旅遊報》1993年8月30日

開窗放入大江來,《北京旅遊報》 1993年11月30日

西雙版納識紅豆,《內蒙古日報》(周日擴版)1993年4月11日

一字新聲一顆珠——淺談園林的命名,《園林》1993年6期

小議中國的民間節日,《中旅之窗》1993年9期

不死的龍血樹,《森林與人類》1994年2期

“貂蟬陵園”的斷想,《文匯報》1994年11月6日

江山也要偉人扶,《中國地名》1994年2期

數聲鳥啼百花風——略說“花信風”,《中旅之窗》1994年2期

觀山觀水皆得妙,《旅遊縱橫》1994年3期

宜於松者莫如風,《森林與人類》1994年5期

話說“八景”,《內蒙古日報》(周日擴版)1994年5月8日

等車,《文化與生活》1996年2期

沙漠,美乎,《森林與人類》1996年2期

面對風景,《內蒙古日報》1996年7月13日

永遠的誘惑,《旅遊時報》1996年9月29日

謝靈運:中國風景區的開創者,《綠化與生活》1997年1期

布衣元好問之墓,《中國環境報》1997年5月4日

獨留青冢向黃昏(與林方直教授合作),《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5期

曲中紅豆最相思,《旅遊導報》1999年7月29日

東林寺與陶淵明,《草原》2002年10期

細說青城“幽”,《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5月12日

成都杜甫草堂,《內蒙古日報》2009年8月17日

大興安嶺秋色,《草原》2012年1期

張愛玲與香港大學,《名作欣賞》2012年1期

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給蕭乾先生的一封信,《文藝報》2012年1月20日第八版

大學精神與人才培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7日第七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