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瓷土礦遺址

高嶺瓷土礦遺址

高嶺瓷土礦遺址位於江西省浮梁縣鵝湖鎮高嶺山。元代始采瓷土,明清大盛。存有大量元、明、清礦坑、礦井、淘洗坑和尾沙堆積,還保存數塊明萬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石碑。東埠村仍保存有當年高嶺土水運碼頭遺蹟和清代官府碑碣,村內有清代市街。高嶺山是制瓷用土高嶺土的命名地點,它對元、明、清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高嶺瓷土礦遺址位於江西省浮梁縣鵝湖鎮高嶺山。元代始采瓷土,明清大盛。存有大量元、明、清礦坑、礦井、淘洗坑和尾沙堆積,還保存數塊明萬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石碑。東埠村仍保存有當年高嶺土水運碼頭遺蹟和清代官府碑碣,村內有清代市街。高嶺山是制瓷用土高嶺土的命名地點,它對元、明、清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001年高嶺古礦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情況

古礦坑二號坑古礦坑二號坑
高嶺瓷土礦遺址,位於景德鎮市東北50公里鵝湖鎮高嶺山,遺址分布在方圓10平方公墾的範圍內,遺存有幾十處採掘礦洞、淘洗設施和尾砂(礦土淘洗的廢棄物)堆積。
據《浮梁縣誌》記載:“高嶺,在縣東七十里仁壽都,地連婺湖石城,山險特其,黃巢之亂鄉民保之,有黃梅寨、走馬台、雙井泉。元末於光將李昌賽守之。民有強悍風,今其山產磁土,取以為業。”高嶺古瓷礦區開採於元代,至明代中期,乾隆以後雖有開採,但為不多,應為該礦的衰落期。它支配景德鎮瓷業有幾個多世紀。
景德鎮制瓷在元代始用“二元配方”(即瓷石加高嶺土的制胎法),高嶺土成了制瓷的重要原料。清《南窯筆記•合泥》謂:“不(音den)性軟,高嶺性硬,川二種配合成泥。……一切瓷器坯胎骨俱用合泥做造。”由於高嶺土含AI,0,(三氧化二鋁)約35%,摻進瓷石制胎,能提高瓷胎中的鋁氧,使製品的燒成範圍增寬。高嶺土引進瓷胎以後,減少了製品在燒造過程中的變形,降低了瓷器的成本,擴大了瓷石的使用面,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在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高嶺瓷土礦開採之前,景德鎮制瓷是在麻倉(今鵝湖鎮東埠麻倉,在高嶺山東北數公里)獲得這類粘上,麻倉土為高嶺土的前身。除麻倉外,古高嶺土礦還有李黃、大洲兩地。李黃始采於清乾隆後期;大洲始采於清嘉慶時期。
文獻早有關於高嶺山瓷土的記載,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謂:“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其中高梁山即指今高嶺山。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載:“高嶺,本邑東山名,其處取土作不,……近邑兩李家田,大洲上高嶺土可用,不大於東土,但造佳瓷必求東埠出者耳。”1712年,法國耶穌會米華傳教的神甫昂特雷柯萊(d’Entrecoles漢名殷宏緒)在他的‘封信簡中曾向國外介紹過高嶺土,高嶺土遂聞名海外。高嶺土,始稱麻倉土,元代稱“御土”,明代稱“官土”,明萬曆以後稱高嶺土,18世紀初已成為瓷用粘土的世界性專門術語,“高嶺”亦成為國際通用的kaolinite(高嶺土)命名地。1987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規劃

高嶺瓷土礦遺址高嶺瓷土礦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嶺瓷土礦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專家評審會在省建設賓館舉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省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和市文化局、縣文化廣播電視局、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的負責人參加了評審會,評審會由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處處長杜學萍主持。浮梁縣委常委、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吳建旺,副縣長李勇出席評審會並在會上作了發言。
評審會上,專家組聽取了規劃編制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高嶺瓷土礦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詳細介紹,審閱了規劃文本,並一致認為規劃文本指導思想明確,規劃體例完備,規劃要素齊全,資料較豐富,基本符合規劃文本的要求和高嶺瓷土礦遺址保護的實際,可操作性強,原則通過評審。規劃評審的通過,意味著高嶺瓷土礦遺址的保護工作今後將有據可依。
據悉,相關單位將結合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規劃修改完善後報送國家文物局審批。

高嶺

高嶺瓷土礦遺址高嶺瓷土礦遺址
是江西省景德鎮市瑤里鎮青山深處的一座村莊;高嶺土,是國際粘土礦物學的專用術語、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也是惟一一個以我國地名命名的世界通用礦物。
據高嶺《何氏族譜》記載,南宋時期,高嶺村村民何召一首先發現了高嶺土。瓷石加高嶺土這種配方瓷胎料的使用,使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在質量和工藝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中葉至清乾隆後期,高嶺一度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原料生產中心。從南宋到上世紀60年代,這裡的高嶺土開採歷經800年,為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工藝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高嶺,高嶺土礦殘體、古尾礦堆、古采坑、古洗選池、運礦古道、古碼頭等遺蹟,系統地反映了當時高嶺土采、選、運、銷的盛況。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高嶺古礦山治理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在治理中保護和開發利用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
2008年11月15日,景德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正式開園,高嶺開始走向全新的歷史時期。

瓷器品質

高嶺瓷土礦遺址高嶺瓷土礦遺址
高嶺村就在高嶺山上。通過狹小而周邊植被茂密的水口亭,看到較開闊和平坦的高嶺山間盆地,盆地中的村落便是高嶺古村。高嶺村歷史悠久,有記載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時期,村內至今仍保存有不少清代建築,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大型古建築。
“高嶺土純度高,最好的高嶺土老話叫"猴子油",一擔土,4兩砂,也就是說采100斤土才有不到1斤的尾砂。高嶺土最多的時候年產多少已經不知道,但是現在能看到的尾砂有4大片,一片就是一座山。”高嶺村委會副主任戴偉村介紹說。
采土和泥,是制瓷的首要工序。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制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氧化鋁含量高,耐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將高嶺土與瓷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極大增強了泥坯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制後的潔白程度,部分瓷胎的物理性能甚至高於現代優質硬質瓷的技術指標。
1712年,這項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被傳播到國外,法國人昂特雷克萊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製瓷的“秘密”,從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動了世界範圍內制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高嶺,此後,他在著作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並用“高嶺”的音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高嶺土從此也成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
如今,高嶺村的經濟早已由高嶺土開採業向農林業轉型。這裡大規模的礦床開採始於明萬曆中期,來自都昌、婺源等地的礦工雲集於此,礦洞、礦槽縱橫,淘洗池遍布,尾砂堆比比皆是。因礦產資源逐漸衰竭,高嶺土產量不繼,到清光緒年間高嶺土礦的大規模開採活動已基本停止,小規模的開採活動則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
“高嶺采土,東埠運土”。高嶺土在高嶺山中就地淘洗,按1斤半一個的規格製成子後,沿高嶺古道運送到高嶺山下的東埠村,然後從水路運往景德鎮,運土船順水航行3天方可到達鎮區。依靠繁忙的東埠高嶺土碼頭和徽饒古道,東埠成為舊時高嶺土水陸中轉站、繁華的商業中心。
89歲的許伍科從12歲開始到東埠撐船,這位老船工回憶道,“一條船能裝5000斤,一個人管一條船,吃住都在船上。水淺的地方站在水裡拖船,水深的地方爬到船上去。除了裝高嶺土,有時候還裝運窯柴、瓷土。”
高嶺土的船運和開採一樣是壟斷經營,“婺源人有50多條船,都昌人的船更多。”許伍科說。都昌人和婺源人在這裡從事運土業,他們組成船會,負責高嶺土裝卸和船運,兼修造船隻、修繕碼頭和橋樑。
今天的東埠村,青石板古道上運送高嶺土的獨輪車常年磨成的凹痕清晰可見。東埠商業街全長500米,位於東埠村的徽饒古商道旁,緊靠東埠碼頭,有幾十家古店鋪分布,過去多由徽商來此經營,許多店鋪的店號至今仍依稀可見。

陶瓷文化

高嶺瓷土礦遺址高嶺瓷土礦遺址
從小在東埠村長大的吳鎮,如今是高嶺———瑤里風景名勝管理局的辦公室主任。對於這個學旅遊專業的28歲的年輕人來說,高嶺國家礦山公園是有小橋流水人家的“詩一般的礦山公園”。
“我實地去看過許多礦山公園,覺得高嶺很有優勢。首先是自然生態非常好,植被已經恢復,依山傍水,景觀很美,此外,我們保存了山上大量的古礦遺址,古村落、古碼頭沒有變化。高嶺要把文化底蘊放射出來,吸引全世界做陶瓷的、對陶瓷感興趣的人。”吳鎮對高嶺國家礦山公園的未來充滿期待。
的確,高嶺的生態系統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自然恢復,高嶺山上植被茂密,林內泉水淙淙,環境清幽,古樟等名貴樹木豐富,多種動物在此棲息。高嶺國家礦山公園內的高嶺土品質、露天開採和淘洗規模、成礦母岩多樣性、礦業資源的完整性,以及保存完好的古代礦業碼頭群和商業街,均具極高品質,世所少見。作為已實地發現的世界上最早大規模開採高嶺土的地方,這裡蘊含的陶瓷文化價值更是世界獨有的。
“高嶺雖有突出的品牌價值,但尚未轉為競爭優勢(310368基金淨值,基金吧)。高嶺的品牌遠未為國人所知,就連不少地質工作者也只知高嶺土,而不知高嶺。”浮梁縣委常委、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吳建旺說,高嶺所在的瑤里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瑤里是釉果的重要產地,保存有繞南龍窯等眾多古代民窯,高嶺和瑤里的景觀資源都是圍繞陶瓷文化的主題,深度挖掘陶瓷文化內涵,打造好高嶺這個獨一無二的礦山公園,意義重大。正是為了凸顯文化內涵,高嶺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的建設有別於其他礦山公園的博物館,博物館不是大氣的現代建築,而是利用千年東埠商業古街上的老民居改建而成。這裡重點介紹了高嶺的歷史地位、地質概況、二元配方、高嶺———景德鎮的瓷業輝煌、高嶺與歐美國家的陶瓷文化淵源等,集中展示了原生高嶺土、尾砂、礦燈等古代採礦用具、古代礦業場景模擬、景德鎮歷代瓷器標本等內容。
進一步挖掘、放射陶瓷文化內涵,瑤里鎮對高嶺的下一步發展有許多想法:在高嶺打造一個“陶藝村”,吸引陶藝家進入,發展陶瓷創意產業;建設手工作坊,恢復景德鎮傳統制瓷的72道工序;在高嶺建設鑑賞古瓷的基地……
高嶺國家礦山公園的另一特殊性在於礦業遺蹟區與居民生活區重疊,古礦址、古商埠、古村落既是歷史文化遺址,又是高嶺村和東埠村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生產的活動空間,今後還將面臨更大規模的旅遊活動,不可避免存在著旅遊開發、居民生活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如何制定合理的礦山公園旅遊產品開發模式,兼顧各種效益和各方利益,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對於高嶺村黨支部書記汪水根來說,高嶺國家礦山公園的建成,意味著這裡生產生活方式的進一步改變。在高嶺土開採的高峰期,這裡的居民依託採礦種菜、賣米、發展第三產業,隨著高嶺土的停采,高嶺村目前265戶1064人,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茶葉和毛竹。
“建礦山公園以後,路好了,我們村民進出更方便了,環境衛生更好了。以後礦山公園的旅遊搞起來了,我們把山地管好,發展好茶油的同時,可以發展農家樂。”汪水根笑著說,先要把村裡的老房子保護起來,至少有幾十棟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