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傣族彝族鄉

高大傣族彝族鄉

高大傣族彝族鄉位於通海縣城南部,東與建水縣曲江鎮相連,西和石屏龍朋、哨沖毗鄰,北同本縣九街鎮、里山鄉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2.8公里,境內群山起伏,縱橫交錯,屬山區、河谷地區。

基本信息

(圖)高大傣族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

基本簡介

(圖)生活條件生活條件

全鄉面積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1.12%,河谷壩區占8.88%。最高海拔1895米,最低海拔1350米。龍潭、河流、水庫、壩塘星羅棋布,水資源較豐富,素有“千里來龍福地在,門前三河匯入江”之稱。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8公里,年平均氣溫17.4℃、降雨量973.5毫米、無霜期299天左右,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高大鄉是入滇南的門戶,又是通海縣亞熱帶作物的“天然溫室”,主產水稻包穀小麥油菜甘蔗和各種冬早蔬菜,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有菜山藥、生薑蓮藕甜椒柑桔

歷史沿革

(圖)蔬菜蔬菜

屬通海縣,1949年12月建南路鎮,1950年3月與南屏鄉(今里山鄉)合併為第四區,人民公社化後,改為普叢公社,1962年公社改區,普叢、里山又合併為四區。1969年3月區改公社改為高大公社,1984年公社改區為高大區,下轄6個鄉,36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87年撤區建鄉,稱高大傣族彝族鄉,下轄六個村公所,38個自然村,3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99年,撤村建委,下設觀音、五街、普叢、代辦、高大、路南6個村民委員會,39個村民小組。

地理特點

(圖)高大鄉遠景 高大鄉遠景

高大鄉由河谷、中山兩種地貌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最大橫距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2.8公里,總面積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1.12%,河谷壩區占8.88%。主要山脈有小紅坡山、大腦子山、大松樹山、石獅子大腦山、老黑山等,其中老黑山最高,海拔為2040米。主要河流為過境的曲江河及庫南河和路南河,鄉轄區內徑流面積138.6平方公里,其中曲江河流入水裡4.18億立方米,流出量為5.33億立方米。年平均氣溫17.4度,是通海種植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的“天然溫室”,種植有菜山藥、生薑、蓮藕、甘蔗、辣椒等多種特種蔬菜和柑桔、枇杷、梨、桃等。

經濟

(圖)高大傣族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

2002年全鄉有耕地9994畝,其中,田7849畝,地2145畝。人均耕地0.92畝,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1549畝,複種指數215.6%。經濟作物面積12185畝,其中蔬菜面積7590畝,總產達1255.16萬公斤;全年烤菸交售量為55.73萬公斤,比1998年增10.69萬公斤,增長23.7%;水果產量395.2萬公斤,比1998年的224.9萬公斤增170.3萬公斤,增75.7%,產值達817萬元;生豬存欄4339頭,比1998年增300頭;出欄肥豬6663頭,出欄率達156%,比1998年增1594頭,增28.4%;家禽全年食用量144770隻,比1988年增54510隻,增37.65%。

2002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72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65元,分別比1998年增1030萬元和144元,增16.6%和5.5%;全鄉工農業總產值4941萬元,比1998年增444萬元,增9.87%,其中農業總產值占86%。鄉鎮企業330個,從業人員867人,企業總產值達4934萬元,比1998年增533萬元,總收入達5300萬元,實現利稅691萬元。 到2000年全鄉共澆築三面光溝渠35500米,修建水池和壩塘64個,改造中低產農田2000畝,開挖排灌溝渠並進行三面光澆築14500米,其中,開挖19350方、澆築18000方,總投資282萬元,三河河堤建設得到明顯改善,防洪等級逐年提高。

2002年固定資產總投資為515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87萬元,財政支出536萬元,分別比1998年增46萬元和109萬元。年末全鄉存款餘額達3314萬元,人均存款3057元,分別比1998年增352萬元和165元,增11.9%和5.67%。

2002年全鄉通車裡程94.5公里。6個村委會,39個村民小組,除1個邊遠山區村民小組未通車外,其餘已全部通車。有電話960部,占全鄉總戶數的35.1%;有學校6所,共有教學班47個,在校學生141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有醫療機構7個,有醫療技術人員27人,病床27張;有文化站1個,站內設有電話、錄像、攝影、象棋等設施;有各種書籍4200冊,報刊雜誌52種。

小康達標:2000年8月完成小康達標驗收,各項指標已達到驗收標準。其中:(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269元;(2)小康農戶比重96.1%;(3)農民年人均食用肉、蛋、、豆46.3千克;(4)人均住房面積(人畜分居)38.9平方米;(5)電視機普及率86.3%;(6)用電戶比重99.8%;(7)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8)通電話行政村比重100%;(9)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6.3%;(10)安全衛生水普及率90%;(11)五保人口享受五保比重100%;12、萬人刑事案件年立案件數11.3件。

企業

(圖)柑桔種植 柑桔種植

大牲畜5號病治理

1999年7月13日代辦村一社、二社發生5號病(口蹄疫),涉及大牲畜54頭,農戶91戶。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於7月15日開始組織鄉、村、組和機關幹部職工,協調有關部門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捕殺、焚燒、深埋,防止傳染,共出動人數213人次,車輛40餘輛次,歷時20餘日,共捕殺大牲畜142頭,羊68隻,豬2頭,直接經濟損失13萬元。(白洪祥)

引進新品種

2000年2月,引種3個高檔禮品西瓜品種試種12畝;2000年7月,引進種植100畝法國青刀豆,畝產值高達2236元;2000年12月代辦村引進日本茄子花種植11.04畝,畝產值高達7082元;2001年5月引進金帥超甜包穀種,當年種植118畝,平均畝產達1080公斤。

綠色食品認證

高大鄉人民政府於2002年3月,向雲南省綠色食品中心提出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技術條件進行監測和評價,並於2002年3月18日至20日在全鄉範圍內進行選點抽樣測評,結果為空氣、水質、土壤均達到綠色食品產地農業環境質量的各項指標要求。在產地論證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將供銷社酸菜山柑桔基地所產柑桔申報了“高大”牌無公害柑桔。

春煙試種成功

1992年鄉烤菸課題組試種春煙獲得成功,1993年春煙年產達190.6公斤,上中等煙比例達87.6%,交售金額達12588.26元,畝產值達1258.8元。到1997年底,累計推廣春煙4630畝,交售量達73.64萬公斤,交售金額662萬元,人均春煙收入達622元。

農田水利建設

1998年—2002年,高大鄉共完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1200萬元,完成工程64件,建成三面光溝渠59.5千米,河堤修築2.5千米,小一型水庫1座。

柑桔產業迅速發展

1998年—2002年,全鄉以柑桔為主的經濟林產品綜合開發取得了重大成效,產量由1998年的210萬公斤增至2002年的362萬公斤,增加了152萬公斤,增長率為72%;產值由1998年的420萬元增至2002年的760萬元,增340萬元,增長率為81%。2002年,利用高接換種技術改造溫洲密柑、紅桔1225畝(此項技術於1988年獲玉溪市科委三等獎,在高大鄉的推廣套用於1999年榮獲玉溪市林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2月5日,“高大牌”無公害柑桔的註冊,為全鄉經果產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贏得了市場。

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於2001年開始啟動,到2002年6月,全鄉退耕面積達100畝,全部達到國家驗收標準,其中,高大村43畝、代辦村57畝。退耕補助糧1.5萬公斤、種畝款5000元、教育醫療補助金2000元,林權證書發放3本。

基礎建設

(圖)沼氣池 沼氣池

山體滑坡防治工程

1999年雨季,高大鄉中心國小出現山體滑坡,造成道路中斷。隨著滑坡進一步加劇,威協到中心校教職工住宅樓、周圍農戶、部分機關站、所及600多名學生和430多萬元的財產安全。險情發生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2000年2月17日,由省計委國土辦、省地礦廳主持對《滑坡災害勘查報告》和《滑坡工程可礦性研究報告》進行評估認證,於2000年3月21日進行施工,整個工程投資907241元,含抗滑樁、鋼筋砼檔板、滲水側溝、片石護牆、地表排水溝、路面恢復、生物治理等工程。2000年6月29日主體工程完工,2000年8月底完成生物治理工程,其中種植鄉土樹種楊樹、杉木、黑荊樹、園柏、櫻桃等17000株,63.75畝,投入資金2.85萬元,工程結束兩年,整體形象完好,被加固邊坡和滑坡體穩定,未出現拉裂和變形,生物治理現已綠樹成蔭。2001年4月19日完成其它輔助工程,2002年8月20日整個工程通過驗。

鄉村公路建設

從1990年至2002年底,新修了高大至老黑山15公里;普叢至王官田2公里;高松線至張家田房14公里;曾家墳到大水箐6.1公里;晉思線至老熊箐4公里共41.1公里鄉村公路。至2002年底全鄉38個自然村除野豬壩、烏龍箐兩個自然村由於客觀條件和經濟條件制約外,其餘36個自然村已修通了公路。同時,各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村容村貌的建設,在公路等級上進一步提高。沙田村、張老村陶茂村姑娘村在縣、鄉政府的支持下,將從主公路到村的路面全面鋪設為水泥路面。

機關自來水廠工程

高大鄉政府所在地因海拔相對較高,導致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在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於2000年5月開工,通過輸水管道,從白家山水庫引水到高大。工程包括:水庫引水工程、隧道工程、過河工程、淨水工程、居民區供水工程。工程完工後可解決高大鄉政府所在地機關、事業單位、高大村委會及高寨、灣子、姑娘村、代辦、沙田、張老村、陶茂村以及小集鎮商飲服務業、工業等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工程分期進行,至2002年3月,已完成機關片區101萬元的工程投入,解決了高大鄉機關片區的人畜飲水問題。

文化教育

(圖)教學樓 教學樓

辦學條件日臻完善

1999年3月1日,普叢村委會45萬元購買原高大糖廠,經過初步改建,普叢國小搬遷至新址辦學並更名為“高大傣族彝族鄉第二國小”。2002年12月,路南國小投資53萬元,建成面積569.4平方米的教學樓。2001年12月,高大中心國小微機室建成,現代信息技術教育進入山區國小。2002年9月高大中心國小學生宿舍投入使用,寄宿制管理邁上新台階。

高大中心國小被評為校辦產業先進單位

1990年以來,高大中心國小充分利用本地荒山荒坡多,水利條件優越的自然優勢,開展以林果種植為主的勤工儉學活動,取得了可喜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到1998年,學校共建基地6塊360多畝,種植果樹18000多株,其中,柑桔6000多株、板栗3000多株、桃樹1000多株。另有櫻桃、香椿、銀杏等。學校勤工儉學固定資產在100萬元以上,年創收達10多萬元,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和師生的福利待遇。學校先後於1998年和2002年被雲南教育廳表彰為“雲南省中國小勤工儉學校辦產業先進單位”,並被評為“雲南省小星火科技先進集體”。學校的勤工儉學在2001年雲南省勤工儉學屏邊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林果種植同時啟蒙了一批農村種植能手,種植技術推廣到全鄉的村村寨寨,促進了全鄉經濟的發展。

養成教育見成效

高大中心國小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全校師生以訓練為突破口,從三操紀律、文明禮儀、衛生環保、勞動安全、午睡晚睡、科普、學習習慣以及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等方面進行分層訓練,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組織教師編寫養成教育教材,通過一年多的強化綜合訓練,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於2001年4月被列為玉溪市首批養成教育試點學校。並為2002年雲南省關工委農村青年講政治、育新人、學科技、奔小康經驗交流會提供觀摩現場。

每年春節期間,高大鄉都舉辦迎新春文藝晚會籃球比賽、地會活動,來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高大鄉成立詩書畫協會,以文會友,出精品力作。活動中,市、縣領導親臨高大,現場揮毫潑墨,幾年來,詩書畫協會有23件作品參加了市縣舉辦的展覽活動,受到了好評和讚譽。每年舉辦的傣族潑水節、祭竜、彝族火把節,規模龐大,參與人數達上萬人。高大鄉農村文化豐富多彩,全鄉共有業餘文藝隊13支,以撾樂為主,活躍在傣村彝寨,他們以嘹亮的歌聲、優美的舞姿唱響著時代的主旋律。

民風民俗

(圖)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

1、婚姻禮儀

婚姻:高大地區漢族婚姻行漢禮俗。傣族、彝族有獨特的傳統風俗,男女青年婚前社交戀愛比較自由,一般15—18歲開始選擇配偶。青年男女可以相約“跳樂”,俗稱“玩小姑娘”或“玩小伙子”,經過各種社交活動,戀愛成熟並徵得父母同意後,即可聘請媒人帶上糖果等禮品到女方家說親,後通過吃“小酒”定親。婚禮別具特色,婚宴通常是三天,正客一天。新郎要請陪郎同去迎親,到女方家新郎吃獨席,陪郎趁女方家人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取下敬新郎的鴨子頭,帶回來後晚上用來飲酒鬧新房(或帶回來敬父親);婚宴當天女方來客為雙數;新婚之夜夫妻不同床,第二天先拜父母,後認親;晚上新娘先抬水敬公婆(洗腳),後逐一向親朋好友鬧洗腳水;第三天清早上祖墳拜祖宗,吃過早飯後再把新娘送回家逢年過節接回男家住幾天又送回娘家,經過一段時間,才回男方家正式建立家庭。目前這一習俗已逐漸改變,並與漢族禮俗基本相同。

禮儀:漢族行漢禮儀。傣族、彝族人民善良樸實,自古以來即有熱情好客,文明禮貌“一家有事,大家幫助”的傳統,傣族、彝族男女能平等相待,並有尊重婦女常年辛苦勞動的傳統美德。每年正月初一男子以親自下廚待奉婦女為榮,讓她們在家好好休息,不做任何家務事。

2、生辰傷葬

生辰:傣族彝族婦女懷孕稱為“有喜”,生育為“喜降臨門”。生育時多在大門頭上插一面小紅旗(有的生兒子插兩面),生兒子插在左邊,生女兒插在右邊,以示禁忌者勿入。嬰兒出生後,第一個誤入門者為“踩生者”,生孩子的戶要拿糖果或煙等物品給誤入者食用,以示同喜;當嬰兒滿月時,要宴請親友,分送紅雞蛋,習俗稱之為送“祝米”或請“湯客”。待子女滿周歲時又“抓周”,並宴請親友賓客以示祝賀。
喪葬:傣族、彝族喪葬習俗禮節繁多,實行木棺土葬,其葬法大體與漢族相同。所不同的是:傣族,人死後,男的先洗淨穿新衣入棺,女的洗淨後要趕外家,用松枝插在外家門上,外家不到不能入棺。送葬的頭天要請“道士”念經;彝族,人死後,發喪的頭天晚上要請“貝瑪”來棺旁誦經,請人吹嗩吶、彈唱,一夜背誦吹打到天亮。送葬時木棺由結過婚的6個男人抬。婦女死後要到外家去報喪,用松毛枝插在外家大門上,喪事辦得大的插在大門頭上,中常的插在大門中間,辦得小的放在地上。第二天早上要把外家接來燒紙,接時,孝子賢孫和嗩吶隊要吹吹打打,舉行一定的儀式。如人在外死亡,處理有三:一個屍體不準進村;二是將死者扮成活人,由幾個人扶手扶腳挪動進家門;三是由家屋後牆鑿洞移屍入室。
禁忌:高大鄉各民族的禁忌避諱大致相同,具有行為、語言等內容。行為禁忌一般多與節慶祭祀和婦女行為有關。大年初一禁走門串戶、掃地、倒垃圾、倒廢水;忌孕婦到有婚嫁建房及人畜生育等有喜事的人家及上家堂。彝族禁忌本村男女相約玩甩,禁砍龍樹密林。傣族禁忌結婚的轎子由竜房門前路過;禁闖“擺衣笆”,忌婦女參加祭竜日。語言禁忌主要有:忌平時或出門辦事前說不吉利的話,忌在長輩或客人面前說髒話。傣族、彝族最忌外族稱自己“擺夷”或“倮倮”。

(圖)詩書畫作品 詩書畫作品

3、服飾:高大鄉的彝族服飾主要有“三道紅”、“喜鵲帽”、“黑包頭”三種,而最多的是“三道紅”。“三道紅”服飾對於過去的男子來說,身穿白汗衫,外罩青絨褂子,飾銀扣三十二顆,下穿青布寬口扭擋褲。而婦女卻蓄髮盤於頂,姑娘梳兩辮,配以假髮,扎四道紅頭繩於髮根,後繞於頂,以青紗罩外,露四道紅於腦後;腦門上有的箍一長方型鏤花銀片,有的則以花頭巾包紮於外,俗稱“四平頭”。婚後則兩辮合一,改扎紅線三道,“三道紅”因此得名。其耳墜是大銀環、手戴刻花銀鐲,衣著青布或翠藍布大襟衣,外罩繡花領褂,有的配以銀鏈圍腰;下穿大襠褲,褲腳邊口多鑲花。在漢族生活習俗的影響下,現在的彝族婦女常穿漢服,只有遇上喜慶節日或被相邀到外地唱玩才全部穿民族服裝。青壯年男子現已全部改穿漢服。而傣族服飾卻在長期民族融合的歷史演變中,吸收了大量彝族服飾文化,在款式和質地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並趨於彝族服飾。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候,各民族就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今天,高大鄉的傣族、彝族除了老年婦女的服飾還有所保留外,大部分年輕人的服飾多與漢族相同。

4、傳統節日:傣族人民還有“祭竜”,每年正月初二要舉行隆重的“祭竜”習俗,各個傣族村寨不僅有竜房,而且還有由各戶的男性公民出同等的糧食或錢組成的竜房會,每年選出兩戶為“頭家”,掌管經費及辦理祭的具體事務。祭竜當天,當年生男孩的戶主要送豬頭、白酒、糯米等食品祭竜神;生女孩的戶主要送甜白酒一盆給參加祭竜的人吃。祭竜時要殺一頭豬,同時還要殺紅、黃、花、白、黑五色雄雞各一隻,以示對竜神的敬意。彝族人民則有“祭龍”風俗,各村都有一座或一棵世代公認的龍山或龍樹,行祭期各村不同,祭龍的當天,由夫妻雙全的年長者主持辦理用餐事務,青年小伙要敲鑼打鼓到山上去“圍龍”,以示一年到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大吉大利。晉思線沿線的餐飲業生意火爆,白水鴨、菜山藥等獨具特色,色鮮味美,滋補養身,延年益壽。
5、民間文藝活動:傣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而又以“煙盒舞”和“跳樂”為主。“煙盒舞”分正弦和雜弦。正弦又分:三步正弦、兩步忍腳、兩步不忍腳、正弦四步、正弦三步、三步抬腳、三步聳聳,其表現形式主要有:猴子瓣包穀、仙人搭橋、老鷹叨小雞、鷺鷥探魚、鴿子渡食、三步跪腳、雙拜堂、單拜堂、癩蛤蟆踩秧、二人架花、三人架花和四人架花;而雜弦卻分為:山神老爺抬土、阿姐三步走、茄子開花大朵梅、宗谷哩、石屏乾醃菜、斗蹄殼、風吹桂花香及上通海下曲江等。
“煙盒舞”經過幾代人的繼承和發揚,如今在高大得以普及。“煙盒舞”一開始都要跳“正弦”,“正弦”跳完才轉入“雜弦”。因此,“正弦”是煙盒舞的基礎,“雜弦”則是表現的內容。而“三步弦”又是“正弦”的代表。在表演性的節目中,如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都以“正弦”的旋律舞步相配。“煙盒舞”的舞蹈動作是腳上的多,手上的少。腳上的動作主要由蹬、踢、戽、蹲、繞、踹和蹉等步伐組成;手的動作是兩手各持煙盒,以大手臂帶動小手臂隨身子前後上下擺動,小臂向外繞花,大小手臂繞大橫S字花,手腕繞小橫S字花。另外,遇到表演雙人節目時,雙手還得陰陽配合,如“猴子瓣包穀”、“老鷹叨小雞”等。
“煙盒舞”的風格在於它特有的動感。在高大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跳正弦好似在火場上跑步,怕腳被燙,故動作出時慢,收時快。功夫到家的人跳起來節奏分明,剛柔相濟,表演性節目則需要有一定的腰腿功,如“架花”、“猴子瓣包穀”、“仙人搭橋”等。“煙盒舞”的音樂節拍多由四二拍和八三拍組成,煙盒在每小節的強拍上彈響一次。其特點是節奏越快,煙盒彈得越響,這樣才能有效地帶動舞蹈者的情緒。曲調分為“正弦調”和“雜弦調”。“正弦調”多為“引子”;“雜弦調”多為單獨所表現的情節和內容,其旋律、舞姿多有變化,而變化的內容主要由“四弦老闆”來掌握。通海縣的“煙盒舞”是從石屏、建水流傳進來的,在歷史的發展中也融合了一些本地“團樂”的成份。高大的“煙盒舞”經過前輩們的繼承發展,千錘百鍊,現已基本定型。
6、宗教信仰:在高大鄉的傣族、彝族中,有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建國初期在各村各寨都建有不同的土地廟,山神廟和觀音寺等寺廟。現如今的信教者多以居家拜佛、誦經、齋戒為主,信教者主要是老年婦女。基督教於清宣統年間(1909年——1911年)傳入通海,隨後又傳入高大鄉。教徒主要分布在高寨、槽子和大寨,各村建有教堂,在民眾中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