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坎鎮

高坎鎮

高坎鎮位於營口市區東北部,大石橋市西北部,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遼南淡水養殖第一鎮。近代歷史聞名,東北王張作霖曾在高坎鎮生活多年,當時為遼南繁華重鎮。高坎交通便捷,阜營高速設有營口北進出站,沈營公路、岫水公路、吉高公路在高坎鎮交匯,為營口北部、大石橋西北地區的經濟、交通、物流中心,以農副產品、小型機械加工、輕工紡織為主導產業,貿工農協調發展的大石橋市的副中心、營口北部的衛星城鎮。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232元。

概況

高坎鎮位於營口市大石橋市西部,是營口城區北大門。東徑122°39′30″-122°58′40

高坎鎮 高坎鎮

″、北緯40°62′0″-40°20′20″之間。東鄰虎莊鎮,南接營口市老邊區,西與溝沿鎮、石佛鎮隔河相望,北連旗口鎮,距營口市區15千米,大石橋市區20千米。阜營高速過境並設有營口北收費口。另有沈營公路、岫水公路和高吉公路交匯,分別通往營口市區、大石橋、老邊區、水源鎮、旗口鎮等方向,是營口城區北部的交通樞紐。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4.9平方公里,下轄25個行政村、1個社區,現有人口5.5萬人。是營口大市北部的中心城鎮。

地名由來

因駐地而得名。此地位於大遼河下梢,屬退海之地,公元1651年清政府由山東向東北進行撥民。高坎人民的祖先撥到這裡,在這荒蕪人煙的一片比較高的荒鹼地上落腳,壘土搭房,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後因地勢起名叫“高坎”。

行政區劃

高坎鎮 高坎鎮

下轄1個社區:新興;25個行政村:劉家村、侯家村、前高坎、大高坎、連三村、東高坎、太平堡、太平莊、後中、吉安、前中、東昌、鳳凰甸、下土台、上土台、姚家、党家、畢家村、丁家村、盧家村、黃家村、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

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5.43萬,郵政編碼115112,

鎮人民政府駐新興社區

歷史沿革

高坎地方,帝堯劃天下為九州,高坎屬青州;

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大郡,高坎屬遼東郡;

漢屬幽州;

唐屬河北道;

明屬遼東郡海州衙;

清屬奉天府海城縣;

1931年至1945年為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下轄29個村莊;

1945年光復後,沿用舊制;

1957年設高坎區;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期,成立營口縣高坎人民公社,轄18個大隊;

1961年3月,高坎人民公社又分別劃成高坎人民公社和旗口人民公社,其中高坎公社下轄30個大隊;

1983年10月公社改為鄉建制,高坎人民公社改為高坎鄉;

1984年3月經營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將高坎改為高坎鎮;

1996年轄 劉家村、連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後堡子、東高坎、太平堡、太平莊、後中、吉安、前中、東昌、鳳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党家、薛家、高家、新農、畢家、丁家、盧家、自立、黃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個行政村,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5.5萬;

2002年轄新興1個社區和劉家村、連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後堡子、東高坎、太平堡、太平莊、後中、吉安、前中、東昌、鳳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党家、薛家、高家、新農、畢家、丁家、盧家、自立、黃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個行政村,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5.43萬,鎮政府駐新興;

2004年,高坎鎮調整為下轄25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54381人。

交通

交通發達 交通發達

高坎鎮位於營口市大石橋市西部,坐落面積94.9平方公里,東鄰虎莊鎮,

南與營老邊區接壤,西與溝沿、石佛兩鎮隔河相望,北與旗口經經鄰,距營口市區15公里,大石橋20公里。沈營公路縱貫南北,岫水公路橫穿東西,阜營高速公路跨越境內13公里,並設有營口北進出站和互通式立交橋,到北京只需6個小時。途經高坎鎮內的3條市級以上公路--沈營公路、岫水公路、吉高公路總長41公里,5條總長為40公里的鎮級柏油路,將全鎮25個村1個社區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經濟發展

簡介

2011年,高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增長25%;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463萬元,增長3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029萬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232元,增長18%。主要產業有工業、農業、水產養殖業等。

農業

高坎鎮是水稻生產的大鎮,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鎮共有水田12.5萬畝,主產“營口大米”。預計2012年全鎮水稻產量在8750萬公斤以上。全鎮確立了水稻、淡水產品、畜牧、蔬菜4項主導產業。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實現62490萬元,同比增長44.7%;人均收入4580元,增長9%,水稻總產量達到1.7億斤。稻蟹套養面積達到8000畝,淡水精養水面達到4萬畝(含域外水面),全鎮淡水產品產量達到12000萬斤,產值達到4.3億元;蛋雞蛋鴨飼養量達到50萬隻,生豬飼養量達到3萬頭

水產養殖

高坎鎮淡水養殖業發展迅猛,全鎮已有1300多戶農戶靠養魚致富。隨著淡水養殖效益提高和漁民收入增加,養魚戶逐年增多,高坎鎮原有養殖水面2萬畝已不能滿足漁民的需求,他們紛紛"走出去",到周邊鄉鎮及大窪、老邊等地區租賃魚池發展水產養殖,養殖水面增至4.8萬畝。

2011年,高坎鎮淡水魚產量4.8萬噸,產值4.4億元,利潤在8000萬元以上,不僅搶占了本地區城鄉水產市場,還輻射到周邊的遼寧、黑龍江、內蒙、吉林部分地區。淡水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全鎮現有4000多人從事養魚及相關產業,每年比稻農增加收入近三千元。

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

高坎鎮素有“遼南淡水養殖第一鎮”的美稱,地處大遼河下游東側,河渠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布,鎮內水量充足,水質肥沃,全鎮池塘面積二萬餘畝、鎮外承包池塘近二萬畝,稻蟹套養近八千畝,南美白對蝦養殖千餘畝,年產淡水魚4.8萬噸,產值收入四億四千萬元人民幣,成蟹、扣蟹收入達三千萬元,南美白對蝦收入七百多萬元,三項水產養殖產業收入,超過全鎮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現已成為富民強鎮的大產業。 鎮黨委、鎮政府為了快速發展提高水產養殖產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不適應國內外大市場需要的矛盾,把我鎮淡水水產養殖產業鏈做粗、做長、做大、做強,經鎮黨委、鎮政府研究決定,申報大石橋市政府與科協,民政社團等部門審核、批准,於2005年5月15日成立大石橋市高坎水產養殖協會。

高坎鎮的淡水魚養殖歷史悠久,發展綠色水產養殖是時代的需要,市場的需求。全鎮二萬餘畝池塘經過省、市兩級綠辦檢測,化驗水、土、空氣等全部達標,已發給綠色無公害生產產地認定綠色證書,註冊了“高坎宴魚”品牌商標,鎮內養殖品種達二十三種,在鯉、鰱、鱅、鯽四大家魚的養殖基礎上又引進發展新的品種,如大口鯰魚、黑魚、草魚、中華鱘、美國大口胭脂魚、桂魚、鱸魚、宮城鯽、日本紅鯽、武昌、非洲鯽等名、優、新二十幾個種類,每年可產扣蟹一百六十萬斤,南美白對蝦五十萬斤,產蟹田大米八百萬斤。由於淡水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漁業機械製造產業和飼料生產加工產業的騰飛,也活躍了魚藥銷售市場,拉動專業捕魚網隊的經濟進入高收入。為全鎮5000人剩餘勞動力提供了致富的大平台,大大提高了全鎮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活躍了高坎鎮市場經濟。

城鎮建設

繁榮的小鎮 繁榮的小鎮

高坎小城鎮建設到1997年進入嶄新階段,投資100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的營口地區最大的農村全封閉市場。

1998年,高坎鎮被營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城鎮建設示範鎮。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改革步伐,各類房地產開發商紛沓而至,引進開發、聯合開發、個體開發、公共建築等種類繁多,住宅樓、商住樓、辦公樓等形式多樣。1998年,全鎮樓房建築面積24250平方米,總投資1633.5萬元。

高坎鎮政府 高坎鎮政府

1999年建築面積20234.5平方米,總投資1760萬元;2000年建築面積31168平方米,總投資2245萬元。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05年,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城鎮總體規劃修編項目,為高坎鎮提供資金60萬元做總體規劃,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團的評審,待報大石橋市政府審批後實施。

高坎鎮總體規劃(2005-2020)共分三個部分:鎮域總體規劃、鎮區建設規劃和風貌規劃。總體規劃確定了高坎鎮鎮區性質為營口北部、大石橋西北地區的經濟、交通、物流中心,以農副產品、小型機械加工、輕工紡織為主導產業,貿工農協調發展的大石橋西北部中心、營口北部衛星城鎮。尤其是本次規劃修編調整了區域布局,重新規劃出了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在阜營高速出口南往營口方向,占地123公頃,為今後招商引資上項目奠定了基礎。 根據小城鎮建設管理的需要,2005年組建了新興社區,該社區為大石橋農村鄉鎮首家,申請營口市政府批准,將社區居民轉為城鎮戶口,參加大石橋市社會養老保險。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牽動下,2005年高坎鎮小城鎮建設又有了新突破,重新啟動了農民新區工程,全年建築面積達到20000平方米;有線電視網路覆蓋率達到100%,入戶6700戶,占總戶數的50%。

歷史人物

張作霖

高坎鎮 高坎鎮

張作霖生於1875年3月19日。1895年前,年輕的張作霖在營口市高坎鎮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張作霖來高坎只有14歲。他是高坎的商人去盤山做買賣跟隨而來的。來這裡無親無靠,給人家做點零活、打點短工維持生計。曾到過的村莊有大黃家店、太平堡、丁家橋、大弓彎、大房身等。後來張作霖到高坎北滾子泡村(今名為旗口鎮滾子泡村)。滾子泡有家姓孫的財主,雇有二三十夥計,專設“飯堂”。張作霖常來飯堂找飯吃。開始,覺得他是小孩,到飯堂就管飽,以後去常了就拒之於門。孫家主婦是寡婦,為求積德行善可憐無以投靠的小孩,便命管事人帶到飯堂吃飯 。張作霖這才混上了飽飯吃。他自動給孫家放豬、掃院子,還管主婦叫乾媽,贏得孫家高興。後來張作霖發跡,當大帥,對這位乾媽仍念念不忘。1924年張作霖得知這位乾媽死了,派人趕到滾子泡,為其送錢立碑。這件事由孫家四兒子(外號四瘸子)經辦。原定修一座碑樓,因款被四瘸子入了私囊,僅豎了塊石碑。此碑高八尺,寬二尺多,上寫有“節烈松鈞”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碑文。落款為張作霖和孫家兒孫的名字。這塊碑,在文革時被推倒。又被一隊社員修井時,砸成幾塊砌在井口上。

張作霖16歲離開滾子泡,到黃家店村一孫姓、外號孫鬼子的財主家乾零活、放馬。因孫家丟失一匹馬,責難張作霖沒看住,受到東家的打罵。張作霖因之患了重病。孫家見他孤身一人,又奄奄一息,在風雪之夜,將他抬出扔在路邊溝里。幸而被一位姓樊的老者發現,救他回家去,經一個多月治療休養,才好了。張作霖感激萬分,在其家白幹活以報恩情。張作霖恨透了孫家。後來在他當獸醫時,通過治馬結識了匪首——“鑽天燕”。一天夜裡張夥同鑽天燕一夥搶劫了孫家,搶光又放了把火,使孫家遭場浩劫。張作霖結識了另一財主樊某某,時常到高坎給樊家買日常用的東西。高坎有商店、車店、當鋪、油坊、飯館等,是個熱鬧的集鎮,這個地方吸引了張作霖,他離開黃家店村來到高坎。張作霖原來跟繼父學點獸醫,又在婆家學些獸醫知識,已成為半拉獸醫,能粗略地看牲口病。這成了他下一步謀生之資本。

張作霖到高坎,沒有固定職業,給商店、車店收拾院子,所謂打雜。後來出現在賭場,端茶倒水,贏者賞其一點小費。隨著年齡增長,張作需給人劁豬、治牲口病。自稱是河西段先生徒弟,贏得一些人的信任。開始行醫時,他住在馬鄉約大車店裡,治好了何家油坊一匹大馬而出了名。匪首“鑽天燕”找他治馬,實際 等於抬高他的身價。後來,遼西巨匪杜立三亦找張作霖治馬。這在高坎人眼中,張作霖今非昔比。他穿上時新衣服,腰裡揣著鈔票,進出賭場。

高坎街上還有一位有財勢的於六,為馬家搞陰謀嫁禍張作霖而不平,張作霖離開馬家就與其合開獸醫樁子。張作霖常常是賭場的“座上客”。贏了錢便大吃二喝,極度揮霍;輸了錢就東拆西借。於六的小婆娘叫二蘭子主動借錢給張,結果也輸光了。由於二蘭子同於六年齡相差懸殊,她暗中鍾情於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外出購藥,二蘭子假借回娘家探親,攜帶細軟追趕張作霖去。二蘭子追上張作霖,約他逃往異鄉。張作霖覺得於六待他天高地厚,豈能占朋 友之妻?拒絕了二蘭子要求。於是,二蘭子惱羞成怒,打心裡恨張。張作霖買藥歸來,二蘭子請張作霖喝酒,把他騙到自己房子裡。當張作霖進了屋,二蘭子扯開自己上衣,高喊起來。於六和家人聞聲趕來,沒容分說,將張作霖狠打一頓,並綁在大榆樹上,準備夜裡把張作霖凍死。就在這時,在高炊開小車子店的常掌柜(常則春)看到,上前問明原由,將張作霖解了綁繩,領回店中,終算得救。

張作霖在常家落了腳,幹些零活雜役之事。張作霖仍出沒於賭場。他一輸再輸,發現高坎有些賭徒合謀搞他,非常氣憤。一次,張作霖輸給他們,他們起身要走,張作霖忙把他們攔住,說回去取錢再賭。張作霖到街上賣肉案子取一把菜刀,回到賭場。賭徒們不禁大吃一驚,欲走不能。張作霖櫓開褲筒,嗖地一刀,將腿肚子皮割一塊,摔在桌子上作為賭注。賭徒們嚇得不知所措,只好將贏得的錢全數退還他。事後,這幾個賭徒總覺不是滋味,蹩口氣,尋機報復。有一次在六大娘家聚賭。六大娘半老徐娘,守寡,放賭。她為此專門找一撐腰大漢,此人叫王兆玉,號稱王三五。這天,張作霖先贏後輸。賭徒們激他說;“你上次偷錢割肉,這回該割狗頭吧!”張作霖惱羞成怒,便和眾家動起手來。寡不抵眾被按倒在地。有一個人抬來一把大砍刀,要朝張的屁股砍去,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大漢王三五竄將上來,一把把那人手腕掐住,大喝:“住手!”六大娘上前制止了這場搏鬥。

張作霖暗暗想練點拳腳功夫,他常到高坎東朝陽觀,拜一位老道叫劉福航的為師。每天早起練劍,天長日久也學到些“劍術”。

1893年夏,有一次張作霖車高坎一家雜貨店買東西,見到兩個風流俊俏的姑娘。這兩個姑娘是姐妹,姓祝,稱大菊、二菊,是高坎街上的“美人”,已被於二爺霸占。於二爺揚言:“誰敢惹她們,拿命見我。”張作霖沒聽這個邪,在一天晚上,溜達到祝家,想會會“二菊”,正好於二爺也去了。張沒正面相撞,悄悄走了。於二爺從“二菊”口裡知道此事,第二天,拎宰豬刀找到六大娘那兒,張作霖見勢不妙,從窗戶跳出跑了。於二爺在後面猛追不捨。張作霖跑到常家,於二爺追到常家。常家屋小無處躲避,遂把炕上幾個行李卷打開,把他卷在裡面。於二爺趕來,里外搜尋,沒找到張作霖,老常頭假說張作霖往東跑了。一直躲了幾天,不敢露面。老常頭便和張作霖商量,採取請客認錯的辦法,解決同於二爺的問題。老常頭出面,又找不少頭面人物,從中說情,才算了事。這件事弄得張作霖抬不起頭來,一股急火,又病倒了。正好病倒在老於家大門洞。被於天朗母親看見,將他救到屋裡,撫養3個多月才全愈。張作霖感恩不盡,認了於母為乾媽,在高坎又多了一門親戚。

張作霖賭博借了許多人的錢,其中有個叫黃木匠的,向張作霖索取,張作霖無力償還竟被黃木匠打了兩個耳光。張作霖思前想後,覺得在這裡呆不下去了,想一走了之。於是向老帶頭談了,得到常的支持。常家又湊了些路費,把張作霖打發走了。這時,張作霖腿生火癤,行走困難。常則春把自己的毛驢送給了他。並說盤纏不足時,可把驢賣掉再走。賭徒們聽說張作霖離開高坎走了,還騎走了老常家的驢,忿忿不滿。他們來到常家小店,譴責老常頭,並鼓動老常頭把驢要回。目的想把張凍死在路上。老常頭在眾人的蠱惑之下,披上舊皮褂追趕張作霖。張作霖騎驢走至東高坎,被黃木匠攔住了,要他還錢。張作霖見老常頭來了,必定有事.便口稱乾爹:“有什麼事嗎?”老常頭話到唇邊,不好意思說要驢,支吾地說是給他送皮褂子,張作霖正凍得難耐,穿上常乾爹送的皮褂,騎上毛驢辭別而行。

1894年張作霖離開高坎,當時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去營口應募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1895年返鄉,在廣寧縣趙家廟組建一支保險隊(保全隊)投身綠林。輾轉數載,在綠林草莽之中稱雄,幾經招撫,從匪到兵,於1912年爬上了中華民國陸軍27師中將師長的寶座,當上師長後,他又到高坎一次。

高坎鎮 高坎鎮

高坎人聽說張作霖要回高坎,便由高坎街頭面人物出面,從鳳凰甸到高坎修一段路,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把路修得又寬又平,迎接張作霖的到來。張作霖帶一個衛隊,三四十人。當來到鳳凰甸村,他便命令部下下馬,步行進高坎,只有他自已騎著馬。並宣布:“ 到高坎不準碰一草一木,不準有任何不軌行為,這是我的第二故鄉。”高坎街上過去曾同張作霖鬧過彆扭,結過仇的,打過他的,暗中陷害過他的人,聽說張作霖回來了,嚇得要命,以為這回非報仇不可,輕者挨打,重者要命,紛紛躲起來。張作霖到了高坎,大家迎上來,畢恭畢敬。張作霖很客氣地與大家相見,一概不提過去的事。他命人到老常家小店,把老常頭請來,見面很是親熱,給老常頭行了軍禮。老常頭看了半天,才認出,上前拉住張作霖的手:“老疙瘩,你還真的出息了,我以為你早死了呢!”張作霖不咎既往,寬宏大量待人。把黃木匠、馬掌柜,於六、於二爺等都找來,將他們請到客室,張作霖以客相待。並說:“咱們哥們,年輕時鬧過摩擦,媽巴子算個什麼呢?我早忘了,老實說,沒你們打我,我他媽的也不能有今天。”張作霖走後,高坎人都稱讚:“張作霖有度量,報恩不報仇。”

在張作霖當了大帥時,老常頭曾去瀋陽找張作霖,在帥府住了一段時間。張作霖派人把他送回高坎,並資助他開了“三畲當”、“三畲車店”、“三畲雜貨鋪”。後來常家擁有長工三四十人,250多畝土地,成為這一帶財主,管事的大都是黑山縣張作霖岳父那邊的人。老常頭年邁,坐享股金,生活極為豪富。1928年,隨著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老常家的買賣也逐漸蕭條冷落了。

下設機構

單 位 電 話(0417) 單 位 電 話(0417) 單 位 電 話(0417)
黨委辦公室 5032431兼傳真 吉 安 村 5011067 連 三 村 5027176
政 府 辦 5032412 前 中 村 5011057 畢 家 村 5022223
經 管 站 5030950 東 昌 村 5013524 丁 家 村 5183383
派 出 所 5032387 鳳 凰 甸 村 5032525 盧 家 村 5183232
社 區 5032721 5032720 下 土 台 村 5026223 黃 家 村 5183235
東 高 坎 村 5020173 姚 家 村 5018339 李 家 村 5186192
侯 家 村 5032291 上 土 台村 5185932 董 家 村 5014191
前 高 坎 村 5032324 黨 家 村 5185367 白 家 村 5014189
大 高 坎 村 5032584 財 政 辦 5032707 劉 家 村 5014107
太 平 堡 村 5024236 計 生 辦 5033610 革 家 村 5186104
太 平 莊 村 5181556 合作醫療辦 5032470

後 中 村 5181554 農 業 中 心 50337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