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王陵

高句麗王陵

高句麗王陵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止於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

高句麗王陵高句麗王陵

名稱:高句麗王陵
地理位置:吉林集安

景點簡介

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止於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韌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三年遷都至國內城 ( 今吉林集安 ) ,四百二十七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蹟,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為保護高句麗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於二 00 二年在集安啟動了《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地保護規劃》。這份規劃共劃定了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兩個高句麗都城、十二座王陵與好太王碑等兩處附屬建築、二十七座貴族墓葬的四十三處保護區。“保護高句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成為集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

內部景觀

王陵:麻線 0626 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 2100 號墓、麻線 2378 號墓、七星山 0211 號墓、七星山 0871 號墓、太王陵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 2110 號墓、禹山 0992 號墓、將軍墳及 1 號陪葬墓。總計 14 處。

相關圖片

暫時無

相關記錄

 據新華社蘇州7月1日電(記者 程雲傑 俞錚 常愛玲)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1日決定將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30個。

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