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經濟

體育經濟

隨著經濟的發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功能與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同,在已開發國家,體育產業(指向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眾體育和職業體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如,在美國體育產業總值超過千億;在其他歐美已開發國家,體育產業的產值達到上百億美元;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也迅猛發展,被譽為我國的“朝陽產業”。體育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成長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體育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陽光體育陽光體育

模式

體育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1)市場主導型;(2)政府參與型。

市場主導型

市場主導型指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是市場主體自身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場主體問相互競爭產生的壓力和推動力。如美國的“俱樂部+中介機構”模式,它具有完善的俱樂部體制和職業聯盟體制以及發達的體育中介機構; 英國的“消費群+市場體系”模式,它具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消費傳統和完整的體育市場體系。

政府參與型

政府參與型是相對於市場主導型而言。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當市場調控實效或政府預期市場可能實效的時候,政府採取措施對體育經濟進行巨觀干預,對本國本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設定目標,並且經常地利用多種手段加以引導、調控和規範體育市場主體的組建與運作。如,法國對體育經濟發展的巨觀政策支持,日本的梯度發展戰略等。

研究熱點

地位提升

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國內學者在研究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時大多認為,“九五”期間在 巨觀經濟出現 通貨緊縮,消費需求和 投資需求不旺的 經濟環境中, 體育消費持續火爆,體育市場日漸繁榮,整個體育產業的規模、結構、質量和 效益都有了快速的提高。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

當今,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西方主要已開發國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大有成為支柱產業之勢。我國儘管沒有體育產業產值的官方統計數據,但民眾對健身娛樂、競技觀賞和 體育用品的消費需求愈來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類經濟法人紛紛投資體育產業,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 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方面發揮作用,並表現出極大的增長潛力。

2、體育產業在最佳化產業結構,帶動其他行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

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形成和發展,不僅拓展了 第三產業的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起到了最佳化 產業結構的作用。同時,體育產業是一個上游產業,它既能帶動和促進 第二產業中的一些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能帶動和促進 第三產業中一部分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對整個 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改善都有一定作用。

3、體育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有獨特作用

國家經濟是否真正有了發展,除了要看GDP能否保持持續增長外,還要看就業率的高低。同樣,判斷一項產業在 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除了要看這項產業對GDP 增長的 貢獻率,還要看這項產業在吸納 社會就業方面作用的大小。我國體育產業儘管還處在起步階段,但是在體育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這項產業在吸納 社會就業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已被政府和社會所關注。

4、國民素質生活質量

在知識經濟初現端倪,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民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 國民素質的提高。體育產業在 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除了表現在它對 經濟總量、結構和就業三個方面的獨特作用外,還表現在它是提高 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行業。

GDP增長點

體育產業能否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一項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至少應符合三個條件:

一是不在傳統行業之列,或雖屬傳統行業但以往對經濟成長的 貢獻率較低;

二是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全社會新的 消費熱點,投資者踴躍,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三是能帶動整個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並能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講,體育產業具有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的潛質。

路徑選擇

體育市場分類有多種標準。從邏輯關係上看,消費決定市場。 體育消費有體育 物質產品的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的消費兩類,體育市場由此也可以分為體育物質產品市場和體育服務產品市場兩類,其中後者又可以細分為7種市場,即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體育中介市場、體育旅遊市場、體育媒體市場、體育博彩市場、體育保險市場。

關於我國體育市場發展的重點,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應把 體育用品市場、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和體育中介市場作為重點。在體育市場發展路徑選擇上,則認為應堅持以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區為先導、以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帶為重點,走以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道路。

體育消費研究

國內學者在體育消費問題的研究方面除做了一些區域性的實證研究之外,重點探討了我國的體育消費能否在有一個較快的增長。持否定意見的學者認為,體育消費不會有較快增長,主要理由有三點:一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減慢,失業率上升,體育消費不可能出現繁榮的態勢。二是從發展階段上看,我國處在 工業化加速時期,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工業的拉動,依靠 製造業發展。三是從 恩格爾係數上看,我國還處於從溫飽向小康過渡時期。持肯定意見的學者認為,我國體育消費將會有一個較快的增長,主要理由有三方面:一是 中國的人均GNP估計過低。通過比較, 中國 消費結構相當於3000美元的水平,處於這一收入水平的社會,體育消費應該是旺盛的。二是 中國21世紀初的 消費水平,城鄉間和地域間的差距較大。三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 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體育消費拓展的空間和 發展速度也會隨之加大。兩種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 需求結構的變化會帶動 消費結構和 產業結構的變化,體育消費是順應我國社會消費結構變化規律的、有增長潛力的 服務性消費。

經紀人制度

體育經紀人制度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通過重點委管課題立項資助開展了發展我國體育經紀人的對策研究。該研究較為系統地評價了歐美體育經紀人制度及其管理特點,調查了我國體育經紀人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我國體育經紀人的政策建議。二是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會同國家工商局開展《體育經紀人管理辦法》的立法調研工作,擬訂了《體育經紀人管理辦法》草案,並在 北京、 廣東、 上海、 江蘇進行體育經紀人培養、資格認證的試點工作,並將頒布《體育經紀人管理辦法》。

加入WTO的影響

主流看法是,“入世”對 中國體育 產業的影響主要在 體育用品業、健身娛樂業和體育中介三個領域。我國 體育用品業是一個出口很大的行業,1998年通過海關直接出口的體育用品達45.98億美元,其中僅足、籃、排三大球的出口就達8011萬美元。從有利的一面看,“入世”後, 進口配額將會被取消,其他 貿易壁壘也將被打破,給我們的 體育用品企業全力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入世”給國內 體育用品企業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國際著名的體育用品公司將會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軍 中國市場。它們會利用多種 投資方式,大舉實行品牌替代,控股控市,把更多的國內體育企業納入它們全球化經營戰略。應對這一挑戰,國內 體育用品業必須走大 資本、大市場發展道路。優勢企業一方面要通過 資本市場進行兼併、收購、聯合、重組,擴充資本,組建企業集團;另一方面要切實轉變企業的經營機制,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搶占高檔 體育用品市場,並利用國內企業對國內市場和消費者心理熟悉的優勢,進一步拓展中低檔體育用品市場。

健身娛樂業在我國剛剛起步,但發展迅速、前景看好。加入WTO後, 服務貿易的全球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已開發國家 跨國經營的健身娛樂公司也會進軍 中國市場。這些大公司擁有資本、經營方面的雙重優勢,一旦它們進入 中國市場,國內規模小、經營水平低的同類企業將很難與之抗衡。

體育中介像IMG和ISL這樣的世界著名跨國體育經紀公司已經在我國立足,並形成一定的壟斷。“入世”以後,體育中介市場上的 競爭將更加激烈。雖然國外體育經紀公司進入 中國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賽事的 商業價值,有利於體育無形資產的深度開發,但是,一旦市場被 完全壟斷,我們就會受制於人,甚至喪失部分項目的自主發展權。

無形資產

國內學者圍繞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一是對體育無形資產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初步界定。大多數學者認為,所謂體育無形資產是指存在於體育運動中具有體育特質、受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能持續地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帶來 經濟效益的資產。二是對體育無形資產的分類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對體育無形資產的特徵進行了歸納,對國有體育無形資產擁有權進行了界定。三是對體育贊助、體育活動的電視轉播權、大型賽事無形資產開發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

指標體系

缺乏體育產業 統計指標體系是制約 體育經濟學學科發展的瓶頸,已有 北京、 上海、江蘇、 浙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經在本地區體育產業統計中套用,但是,鑒於在體育產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認識不統一,現有的成果尚難在全國套用。

俱樂部問題

政協全國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連續兩年就體育俱樂部問題作了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我國體育俱樂部的對策和建議。同時部分學者還分別就體育俱樂部的分類、國外體育俱樂部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我國足球、 桌球等項目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產權界定、投資和融資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建立和完善有 中國特色的體育俱樂部製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奧運經濟

08奧運會

2008年奧運會,將給 中國經濟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更給中國體育產業騰飛安裝了一個助推器。我們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中國的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是經濟 已開發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因此近幾屆奧運會主辦國家都把加速發展本國體育產業作為 奧運經濟的重要政策目標。體育產業的歷史還不到百年,但其發展速度卻遠遠超過其他產業。全世界體育產業的產值在4000億元左右。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期間,以及奧運會後的一段時期內,利用 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 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 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及設施的投資拉動等;二是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 市場開發的各項內容;三是主辦城市借奧運契機,發展 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從本質上看, 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注意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將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韓國借1988年奧運會良機推動經濟超高速發展,1981年至1988年經濟成長速度年均達到12.4%,實現了從 開發中國家向 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體育運動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和閒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在各國政府和國際、國內體育組織為體育運動社會化和 產業化所採取的積極政策的推動下,體育產業也隨之迅速擴大,並拉動了一系列 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世界範圍看,一些 已開發國家的體育產業在 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人民生活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美國一場NBA籃球賽的平均票價是60美元,一場比賽的平均觀眾是兩萬人,這樣每場比賽的票房收入可以達到120萬美元,一個賽季每個隊最少要打80場比賽,收入是9600萬美元。相對而言, 中國的體育產業才剛剛起步。

奧運會對 中國經濟的影響巨大。奧運會有助於解決體育市場開放不夠以及運作不規範等問題。從 奧運經濟本身的運行規律來看,一方面,奧運會將為國內企業提供多種參與體育行銷的選擇機會,其中包括適合具備相當實力的國際頂級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的贊助計畫,另一方面,以往舉辦奧運會的經驗表明,所謂奧運後期出現的“ 低谷效應”,克服的關鍵在於通過舉辦奧運會發展起本國的體育產業,擴大國內體育消費品的 有效供給。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 總量經濟學角度看,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 需求衝擊,即奧運會引發對 基礎設施、旅遊出口、電視音像出品、商業貿易等需求的變化,通過直接效應和 乘數效應影響主辦地的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不過,這種衝擊是短暫的,尤其是會在奧運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自1984年第23屆 洛杉磯奧運會開始, 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運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進了商業化運作機制,制定了全球行銷策略,最大限度地開發其 經濟價值,使依託於奧運會而產生的 奧運經濟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系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僅 北京市的奧運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用於基礎建設。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預計,北京奧運經濟在未來的幾年裡,投產和 消費市場的總需求將超過30000億元人民幣。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投資、消費、 出口、 政府債務等)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 國民收入在數量上(而不是長期增長率)的增加。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僅占GDP的0.2%,而在歐美國家這一比例是1%—3%;在世界上體育產業最發達的美國,這一比例是4%。從整體上講,我國的體育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市場發育不平衡,整體水平相當低。奧運對 北京、對 中國的經濟貢獻很難估量:一方面是每年0.3%的經濟拉動,一方面是文化與觀眾的交流與融合,我們應在國家加入世貿組織、體育產業全球化,以及北京即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激發體育投資熱情的背景下,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有利於體育產業發展的 財政、金融和 稅收政策,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冷思考

很多相信“體育經濟”的人說,舉辦大型體育活動,會帶來無限商機。“商機”究竟有多大姑且不論,只要是從“商機”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已經是思想的進步了。

為什麼?因為做任何事情都要付代價,大手大腳總是不太好。若家裡鍋碗瓢盆本來就一應俱全,那么想張羅一桌飯菜,並在食客支付的餐費里撈點油水,那很容易;但若家當簡陋,一切都得重新購置,那么想靠一頓飯把投資成本賺回來,就比較難。所以“在商言商”的原則是可取的,那就是反覆盤算:“要追加多少投入,才能額外增加多少收入?”

遺憾的是,許多人大談特談“體育經濟”,他們中不少人是“破窗理論”的追隨者。“破窗理論”是這么說的:一個頑童,打破了鄰居的窗戶,鄰居就得更換新的窗戶,於是帶動了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業,而他們又進一步帶動了更多原材料提供者就業,整個社會便得以欣欣向榮,所以,頑童打破窗戶是有益於經濟發展的,云云。

這套推理錯得厲害,連目不識丁的大媽也知道那是錯的。但錯在哪裡呢?它忘記了“世界上的資源總是稀缺的”!

是的,如果頑童不打破窗戶,那么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會失業;但失業只是暫時的。記住:正因為資源總是稀缺的,所以工作總是充分的!暫時失業的玻璃工人和木匠,一旦調整了心態,改變了對自我評價,他們就會馬上接受新的工作,為社會提供“窗戶”以外的商品和服務。

這樣,社會上就不僅保留了“窗戶”這種商品,而且還添加了其他的新商品。我們無法指出新商品具體是什麼,但可以肯定新商品一定會出現。相反,如果縱容頑童不斷砸爛窗戶,那么世界上的稀缺資源,就不得不用來生產本來並不需要那么多的“窗戶”,而其他本來會出現的商品就無法面市了。顯然,頑童砸爛窗戶是破壞,不是建設。

“ 破窗理論”錯得這么離譜,卻依然非常流行,這恐怕要歸功於一知半解的經濟學家。他們炮製的“鼓勵消費理論”、“假日 經濟理論”、“拉動 需求理論”,都是半個世紀前“破窗理論”的翻版。照他們的邏輯,只要鋪張浪費,或者以逸待勞,每星期多放幾天假,每年多搞幾場體育賽事,經濟發展仿佛就會如虎添翼。

這些理論,為不恰當的經濟政策鳴鑼開道,導致了社會財富的嚴重浪費。我們斷定那是社會財富的浪費,只是憑一點,即人們“本來”並不是那樣選擇的。人們“本來”並不想提前消費那么多實物,他們“本來”是想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的,所以,鼓勵或強迫消費就是浪費;人們“本來”是不想休息那么長時間的,他們“本來”想要多幹活以提高 貨幣收入,所以,鼓勵或強迫他們休假和旅遊就是浪費。

我們不能肯定一件體育賽事在具體的商業運作上是否成功,因為那要在事後,經過細緻的成本—收益分析才能知曉,但我們可以指出,那些認為只要舉辦一場體育賽事,就能帶來無限商機,就能使一國的GDP增加多少個百分點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不要以為硬性“創造需求”和“創造就業”可以振興經濟。“體育經濟”鼓勵人們舉辦更多的體育賽事以發展經濟,“ 假日經濟”鼓勵人們放長假和旅遊以刺激經濟成長,這就像“破窗理論”鼓勵頑童打破更多人家的窗戶以刺激 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和增加就業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