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舌魚目

骨舌魚目

骨舌魚目(Osteoglossiformes),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的1目。結構上接近全骨類。它們保留了頜懸器和肩帶上的原始特徵,是真骨魚類的早期分支。包括一些體形大小不同的淡水魚類,這個超目只有少數殘存現生種類生活在南半球的幾個大陸上。骨舌魚類口的咀嚼器主要在副蝶骨,舌內骨和基舌骨之間。副蝶骨、舌內骨和翼骨上牙齒髮育,上頜骨與前上頜骨固定一起,限制了上頜的活動尾下骨由於癒合使數目減少,骨舌魚超目化石發現不多,最早發現於晚侏羅世淡水沉積中主要化石有產自亞洲東北部晚侏羅世的狼鰭魚 (Lycoptera)、中國東北部白堊紀的似狼鰭魚 (Plesiolycoptera)、四川早第三紀的中華骨舌魚(Sinoglossus),湖北、江蘇等地也有發現,加拿大中始新世的舌齒魚(Eohiodon),印度、北美、澳大利亞等地的淡水沉積中也有此類化石,英國和剛果第三紀的(Brychaetus)是已知的唯一海相化石。 骨舌魚目 Osteoglossiformes現生存有4科約20種。

基本信息

骨舌魚目

正文

硬骨魚綱的1目,現生存有4科約20種。口上位或端位,上頜緣由前頜骨和上頜骨構成。副蝶骨、兩頜與舌具發育良好的齒。鰾與內耳相連或否。如有腹鰭,則為腹位;胸鰭位低;無脂鰭;背鰭小或中等,位於體之中部或後部;臀鰭一般位於體之後部或與尾鰭相連。體被圓鱗,具側線。
除月眼魚科分布於北美洲外,均為熱帶淡水魚類。在中國,僅台灣有駝背魚科的駝背魚的記載恐不可信(沈世傑,1984)。骨舌魚科廣布於南美、非洲、澳大利亞以及亞洲;個體最大的是南美亞馬孫河的巨骨舌魚,長達4米,重約200千克。雌魚有口腔孵卵習性的鞏魚屬2個種,產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非洲尼羅河的異耳魚屬用植物築成特殊的巢產卵;棲息熱帶非洲淡水中的蝶齒魚科的蝶齒魚是體內受精,可把精子保存在母體內,供以後各次產卵受精之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