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集鄉

駱集鄉

駱集鄉位於河南省夏邑縣東北部,距縣城18公里,豫皖兩省的交界處,北與安徽省、碭山縣接壤,省道326(駱通路)過境。

基本信息

駱集鄉駱集鄉

駱集鄉
駱集鄉位於河南省夏邑縣東北部,距縣城18公里,豫皖兩省的交界處,北與安徽省、碭山縣接壤。面積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000畝,人口42000,下轄34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該鄉地勢平坦,西部兩合土,東側為淤土,各占50%。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利於作物生長。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全鄉糧食總產量2830萬公斤,皮棉80萬公斤。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已形成了“南棉,中果,東瓜,西菜”四大產業格局。全鄉湧現了一大批大棚蔬菜專業村和大棚西瓜專業村,瓜菜大棚3600多個。瓜菜面積1.2萬畝,年產瓜菜3400萬公斤。是夏邑縣最大的瓜蔬生產鄉鎮之一。駱集鄉齊心協力,不斷創新,開拓進取,全鄉農業總產值達到1521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4000萬元,人均收入2035元。
在歷史上,位於邊界的駱集鄉也曾是商賈雲集的邊界商貿重鎮,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駱集鄉因其偏僻、沒有工業及發展緩慢,逐漸成為夏邑縣的經濟弱鄉。自2003年以來,駱集鄉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的招商引資號召,決心以招商改變駱集在全縣的經濟地位。通過4年多的努力,如今的駱集鄉終於甩掉了經濟弱鄉的帽子,成為夏邑縣中等發達鄉鎮。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位於邊界位置偏僻而落後的駱集鄉,其招商的法寶,也是依靠邊界農村里湧現出的經濟能人。曾經的繁華之地 不老的優美傳說
駱集古稱樵城,在漢代是碭山與夏邑之間最繁華的商貿重鎮。據說,當時緊靠樵城有一個高台子李樓村,站在高台子李樓村的高台子上,能北望碭山,南瞰夏邑,中間一片蕭條,唯樵城能以與碭山、夏邑相稱的繁華而立於兩城鎮之間。至今,在駱集鄉,還流傳著一些優美的傳說。在傳說中,駱集鄉既有鎮鄉之塔,亦有讓碭山梨黯然失色的大梨樹。在這些傳說中,駱集鄉人依稀還能找到歷史上曾經的驕傲與興盛。
在駱集鄉東部與安徽接壤的大梨樹村,有一個關於梨樹之王的傳說。據村民介紹,大梨樹村原名火神廟村,是因為村中有一個火神廟而得名。但後來,地脈奇異的火神廟村里長了一棵大梨樹,據今年67歲的村民李應泉講,他小時候,聽他100多歲的爺爺講,那棵大梨樹的樹身五六個成年人也合抱不過來,伸展的樹枝蓋住了1畝地。
在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家住開封府的一個員外早上做飯到水缸里舀水,看見水缸里浮著幾個梨花瓣。員外好奇,就順著梨花飄來的方向一路向東尋找梨樹,最後竟然找到了駱集鄉的大梨樹。大梨樹花開,香飄幾百里。正是因為那棵大梨樹的神奇,附近村民提起火神廟村就習慣性地喊大梨樹村,久而久之,大梨樹村就取代火神廟村而成了村名。當時,碭山人正是從大梨樹村學到了栽梨技術,才有了今日的碭山梨。那棵大梨樹據村民說被伐於清朝末年,當時是村里李姓人伐的。伐樹人因伐倒了大梨樹,此後就開始家境破敗。現在,在大梨樹村,大梨樹雄跡難覓,但火神廟仍然香火旺盛。
在駱集鄉南邊,有一個塔坡王莊。那兒曾經有一個高三四十米的古塔,印證著駱集曾經的繁華與顯貴地位。
塔坡王莊的古塔據考證建於漢代。1976年,當時的村支書李化民帶頭將古塔拆除,古塔的地基就有二三十米深。在古塔被拆除的第二天,上級有關不允許破壞文物的檔案就下到了駱集鄉。但面對一片廢墟,全鄉人也只能發出聲聲嘆息。 駱集鄉人在講述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優美傳說與發展歷史時,眼中就燃燒出那種重找輝煌的渴望。難言的落後鄉村 閒散的邊界生活
改革開放後,駱集鄉沒有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經濟發展的速度一直處於夏邑縣的末位。
曾經自稱是碭山梨的起源地,與碭山毗鄰的幾個村莊也曾嘗試種植碭山梨。儘管土地接壤,但碭山是黃河故道黃沙土,而駱集鄉的耕地卻大多數是淤土。碭山沙土產的梨脆且無渣,而駱集鄉淤土產的梨有渣,發展梨樹種植這條路走不通。 曾經有過的商貿興盛場面讓駱集鄉人也一直想以商貿重振雄風。因為歷史習慣的原因,至今,駱集鄉附近的楊集鎮、王莊鄉等地村民置辦紅白事時還是到駱集購買物品。駱集鄉每逢集會,總是人山人海,非常繁華。但是,鄉里集貿市場的總營業額有限,那成千上萬農民一天的集市交易,可能還比不上城市裡一條步行街一個晚上的營業額。依靠閒散的集市貿易,根本不可能帶動一個鄉經濟的發展。 相對於東邊毗鄰的安徽省關帝廟鎮,駱集鄉種不成碭山梨;相對於西邊毗鄰的楊集鎮,駱集鄉基本沒有在城市裡開辦名煙名酒商店的“老闆”。駱集鄉在落寞中忍受著夏邑縣經濟弱鄉的地位,暗中尋求著發展之路。 直到2003年,駱集鄉終於找到了一條利用邊界農村經濟能人招商引資的發展新路。經過幾年的發展,今年,駱集鄉已經成為了夏邑縣的招商引資先進鄉鎮。奮起的發展雄心 扛鼎的經濟能人
邊界出能人。駱集鄉駱集村的牛文武就是其中一個。牛文武自小經商,十七八歲時開始走村串戶收羊,屠宰後在集市上賣肉。後來,他建了一個家庭作坊式的牛肉製品公司,將宰殺的牛肉經簡單包裝後銷往商丘、鄭州等城市。2001年,牛文武開始養雞……靠著辛苦、勤奮、不屈不撓及智慧、眼光,逐漸積累了一筆投資大產業的資金。2002年,他與南京一家公司合作,加工鴨肉。
雙聯集團的養鴨基地[3]牛文武是駱集鄉黨委、政府實施邊界經濟能人招商盯上的第一個經濟能人。駱集鄉黨委書記祝振欣、鄉長經文濤多次找到牛文武,動員其回家鄉投資。2004年年初,牛文武在家鄉投資創建了雙聯集團。經過3年多的發展,雙聯集團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占地38畝,擁有職工260人,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同時,牛文武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由集團附近的農民提供鴨苗,簽契約保護價回收成鴨,帶動了周邊幾十個村莊的養殖產業,連距駱集鄉較近的安徽省碭山縣曹莊鎮、關帝廟鎮的養鴨戶也將加入雙聯集團的購銷範圍。 雙聯集團迅速帶動了駱集鄉的養殖富鄉工程,很多村民除了養鴨外,還到外地參觀學習,投資興建養豬、養雞等養殖場。
在駱集鄉東部有個勝利村。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勝利村就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板皮生產專業村。一個村700多戶農民有100多戶家裡有鏇皮機。勝利村的村民靠收樹、鏇樹皮,然後向制板廠出售板皮掙錢。這種產業收益穩定,讓勝利村村民過起了相對富裕而穩定的生活。在勝利村,也有一個經濟能人叫段銳利。其他村民將鏇出的板皮固定賣給浙江、山東的幾個制板廠,因擔心被騙,不再尋找新的買家。段銳利不願意只守著一個買家,他自費到上海、廣東等地找新買家。後來,他不再生產板皮,而是在村里收購板皮,然後再統一裝車運到廣東去賣。正是靠轉賣板皮,段銳利掙到自己成為老闆的第一桶金。他後來與一個廣東人合作,開辦了一家制板公司。
2003年,祝振欣、經文濤找到段銳利,段銳利回到家鄉創辦了新湖木業制板公司。一個勝利村都是制板皮的家庭作坊,制板公司的原材料供大於求。勝利村很多人把板皮賣給了段銳利,段銳利將板皮加工成成品板後,出口到日本,利潤相當可觀。
2003年,段銳利的制板公司投產後,在短短4年的時間,勝利村又先後湧現出了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制板廠7家。即使這7家制板廠,仍然只能收購勝利村板皮生產總量的1/10。在勝利村開辦制板廠,就地加工成板的空間還很廣泛。段銳利邁出第一步後,後面顯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資興建制板廠。
通過這種利用邊界經濟能人的招商策略,駱集鄉成了夏邑縣的招商大鄉,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終於拋掉了經濟弱鄉的帽子。綜述
駱集鄉:
人口4.3萬,耕地面積5.9萬畝,轄35個行政村。 全鄉有兩大支柱產業,分別是板材加工及畜產品養殖。目前有大型養殖集團一家,養殖企業20多家。板材加工形成了以勝利村為中心的板材加工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