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詞

駢詞概述

駢詞,是指一個詞的舊形式和新形式同時存在,舊形式往往只殘存在書面語言裡,而新形式則存在口語裡;在新華字典里的解釋為:猶駢文(指用駢體寫的文章)。

詳述

朱之瑜《答五十川剛伯書》:“駢詞之體,肉豐則痴,骨露則癯。”又清朱彝尊《沉上舍南還詩以送之》:“駢詞妙徐庾,經義析鄒夾。”例如“呼/喚”、“逆/迎”、“域/國”、“觀/看”等都是駢詞。

駢詞大約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聲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韻尾或有或無,這叫做“對轉”或“陰陽對轉”。例如呼喚、逆迎等;第二類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轉”。有時候連主要元音也完全相同,只是韻頭小異或聲母小異,古人不叫旁轉,現在我們也歸入旁轉。例如荼茶、觀看等。

駢詞是每一時代都可能產生的。例如“作”字在唐代有兩種讀音:tsɑk,tsɑ,稍後變為tsɔk,tsɔ。後人為求分別,索性造一個“做”(tsɔ)字。“作”“做”顯然是駢詞。駢詞雖同出一詞,但是由於各自發展,意義可以分歧。駢詞又可以合成雙音詞,如“呼喚”,“觀看”等。

參考文獻

王力《漢語史稿》(重排本)中華書局 2008年6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