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族譜

馮氏族譜

馮氏:(feng shi) 馮氏,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陝西省大荔縣)。於是其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馮氏族譜並沒有統一,各地方都有各自編寫的族譜,但起源基本一致。

馮氏起源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歸姓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新鄭滎(ying)陽

是出自新鄭滎(ying)陽的姓。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

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方。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河南的馮氏則分布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後來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來又遷到豐順,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西漢時有大將馮奉世,東漢有潁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寶豐東)人馮衍,任征西大將軍;十六國的時候,有長樂信都人叫馮中跋,在今天的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五代時,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在後唐,後晉時任宰相;南唐時,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人馮延已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北宋有大臣馮京;元代時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代末期有打敗過法國入侵者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詞人馮煦,愛國將領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馮澤芳,詩人,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說家馮鏗.

馮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列於第9位,現在是中國第27大姓。

其他說法

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併。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民間“馮、同本司馬”的由來

司馬氏名人—司馬遷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正三十八歲時因其父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十年,從事撰寫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說了話,觸怒了漢武帝劉徹。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其弟為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下一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和不能及時供應糧草有密切關係。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親國戚李廣利、李延年弟兄,當然難免招禍。

那天,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裡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都是讀書識理的青年。他們聽說父親替李陵降敵辯護,都大為吃驚,就趕快找來妹妹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著蒐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當時卻不以為然地說:“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現在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說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就受刑入獄。 這一下全家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司馬英有主意。她對司馬臨和司馬觀說:“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那妹妹你呢?”司馬弟兄同時說。“爹爹已將我許配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夫人和妹妹等正準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說道:“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一。” 司馬弟兄覺得有理,但改為何姓,卻頗費思索。司馬英見他們為改姓這件事反覆商議,一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著說:“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一家姓司,一家姓馬,或將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他們聽後覺得有理,就將姓分別改為同,馮,遠逃他鄉而去。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不姓司馬而姓同或馮。

司馬英後來與楊敞結婚,楊敞曾任兩漢宰相,其子楊惲有文名,留有《報孫會宗書》,被收入《古文觀止》。後因當時出現日蝕,有人誣告是由於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與會宗書,將他以大逆無遭罪腰斬於市。後人《謁太史公墓》詩中“定策猶孤女,能文有外孫”句中的“孤女”和“外孫”即指司馬英與楊惲二人。

據說,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觀的個世孫。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准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力口諡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於今日的司馬祠,並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馮氏字輩

地域字輩
浙江臨海湧泉 聖義中和法堯祖舜師[9]
山西大同 盛時天恕仕緒雲恩畢振
河北定州百千萬億雲仍盛富貴榮福祿增知仁聖義和德中
湖南華容本裔榮耀支孫輝煌百年傳芳
四川南充 四川巴中恩陽三星二房灣 1.文高師書昌儀維樹德用國正天心順大清明治安 2.順慶區輝竟鎮雙桂村馮氏字輩: 尚國成林立,光宗德澤長,恭聖倫永悌,敬福萬家邦。(大堂屋掛有三塊牌匾:“名區待佐”、“才勘濟用”、“列岳先登”。落款是:乾隆二年(1737年)仲秋月(另一是孟冬月,另一看不清楚)侯選吏員馮亮立,奉正大夫四川順慶清軍府XXX署理XXX 贈)——牌匾上部分字跡看不清楚。 清朝文開,代顯英奇,明廷珍義(可能是湖廣填川時自湖北麻城孝感一帶遷入)
安徽霍邱心朝紀克本家士營永昌仁文大發強
山東濟寧嘉祥龍虎風雲會乾坤歲月長永寶知錫祺德勛興建昌忠厚傳家遠安樂有餘光後續三十字:禮義恭儉讓,昭宗繼典芳,孝弟宜先敬,和睦兆吉祥,立業治家廣,萬事全發揚。
山東 平邑 雲慶《馮族宗派一百代》 如玲振雲立,業傳興繼廣;自德通常慶,合教永安祥;奎希元仲寶,新亮學安康; 支徽明存在,孝秉家庭堂;近鍚百萬代,邦宗登鴻昌;習樹連容義,兆青國文尚; 守金玉岐士,燕崇都京方;同現嗣殿鳯,丕茂互松相;賢敬運道用,見開桂彥良; 可則恩宣柱,修好聚漢莊。
山東泰安新泰希明德加樂建業傳慶長
遼寧營口錫玉殿志宏德柏紹忠繼主漢國全
安徽金寨祖宗仁浦德澤常倫紀克登叢
安徽碭山興開載金殿漢邦震乾坤忠孝傳家遠
山東鄒城章昭廷文廣,延作維遵質。貽業長崇方,世緒慶傳良。立邦福祿盛,潤澤萬代強。忠友永旺家,俊才振國光。功顯榮朝遠,和樂自吉昌。宏聞見詩禮,仁義濟政綱。繼承守清貴,興毓運繁祥。祖思刊載久,儒雅德發揚。
湖北巴東 湖北竹山 敬成啟朝宇 大典天至光 元良隆世代 家國永榮昌 紹祖興文運 傳宗正德行 詩書培善士 孝友訓儒生 修學經長顯 師賢道遠明 祥順財能(異體字 打不出來 能的右邊部分是去字)積 安全俊秀清 開課張厚澤 發早尚忠禎 萬年仁化玖 美景慶昇平 孔道之大 永昌於世 立德為賢 友好克己
江西都昌斯振作期全 上紹唐都尉 靈芝秀復鍾 水流橋建石 山立桂名峰 美望越凡境;恆心定浩功 品齊椿冠發 宇健久英聰
貴州銅仁 世朝應起廣,文才大興萬,榮茂安邦國(崇善錫家慶),永遠太平春。
河南民權又振其德 復廣先業 志在繼前 心存傳後 治國安邦 忠孝永昌 功勳同慶 照耀遠方

馮氏名人

馮氏英才輩出,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戰國時的馮驩,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西漢有馮奉世,上黨潞縣人,宣帝時曾率兵擊破莎車,後為左將軍,封關內侯。東漢人馮異,被劉秀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京兆杜陵人馮衍,為辭賦家;十六國時,長樂信都人馮跋,乘後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歷時27年,於436年被北魏所滅。五代時的馮道,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詞人馮延巳,任中主(李璟)時的宰相。北宋有大臣馮京,仁宗時是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末有愛國名將馮子材,於70歲高齡時,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為當時受外國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還有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馮玉祥、民族女英雄馮婉貞,抗日時期馮旭臣,馮毅之等,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馮寶,字君珍,號元善(一說字柱石,號廷臣),北燕皇族後裔。約生於梁天監六年丁亥(公元507年),自曾祖父馮業浮海歸宋,到祖父,父親三代均為朝廷命官。父親馮融是梁羅州刺史,公自小耳濡目染,受儒家思想薰陶,受孔孟禮教的影響,養成善良君子品行,自小勤奮好學,青年時又被送到京城建康太學讀書,交遊很廣,二十歲左右就考取了功名,被粱朝廷委任為高涼郡太守。公年青得志,風流倜儻,本可以娶漢族名門閨秀為妻,但身為羅州刺史的馮融深知自己是北方南下的漢官,要在俚獠等少數民族占優勢的高涼地區站穩腳跟,推行政令,不團結,依靠當地的豪強大姓是行不通的,於是融公高瞻遠矚,打破傳統偏見,說服兒子娶俚人大首領冼氏女為妻,開創漢俚聯婚的先河。

馮夢龍:〖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說家。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猶龍,又字耳猶,號翔甫、姑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為崇禎間貢生,官壽寧(今福建省壽寧縣)知縣。他通經學,善詩文,尤工小說、詞曲。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另有《桂枝兒》、《山歌》、《平妖傳》、《新列國志》等;還有修改湯顯祖、李玉等傳奇劇本多種,彙編《墨憨齋定本傳奇》。本人創作有《雙雄記》傳奇小說;著論有《智囊》、《古今譚概》等多種。

馮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至此始。

馮異:東漢開國名將。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東)人。初屬王莽,更始元年(23年)歸劉秀。隨劉秀巡撫河北,提出廣施恩德、籠絡人心的建議。攻破王郎後,封應侯。同年,破鐵脛農民軍於北平(今河北省滿城北),收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冬,拜孟津將軍,統魏郡、河內郡兵駐黃河北岸,與河內太守寇恂合力防備洛陽更始軍。二年夏,乘洛陽守將李軼不與爭鋒之機,率兵北攻天井關(今山西省晉城南),得二城;南奪成皋(今河南省滎陽西北)以東13縣,收降10餘萬人。復渡河擊斬更始所署河內太守武勃,殲5000人。東漢王朝建立,封陽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鄧禹西征。三年,經崤底之戰,大破赤眉軍。又擊破延岑等割據武裝,平定關中。四年,擊敗公孫述所遣數萬兵於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屢次挫敗公孫述進窺關中的企圖。六年,漢軍隴西之戰受挫後,馮異受命進軍栒邑(今旬邑北)。此時,隗囂部將行巡率兵亦欲乘勝攻取馳邑。馮異力排眾議,率兵搶先占領栒邑,然後偃旗息鼓,待行巡軍至,突然出擊而獲勝,北地豪強武裝勢力聞風歸降。先後領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膚施,今榆林東南)、北地(郡治馬領,今甘肅省慶陽西北)、安定(郡治今鎮原東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與諸將共攻落門(今武山洛門),病卒軍中。 馮異長於謀略,號令嚴整,用兵進止有序;為人謙讓,諸將會聚論功之時,馮異常獨自避於樹下,故軍中稱為“大樹將軍”。

馮嫽: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優公主遠和禾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優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加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勝(?—1395),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漢族,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

馮國用(1323年-1358年),明朝開國大將。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好讀書,通兵法,初結寨自保,後歸朱元璋,勸朱元璋先取金陵以為根本。渡江後掌親兵,以戰功累擢親軍指揮使,後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於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

馮誠,定遠人,明朝將領。馮國用之子。國用在紹興病死,因其年幼未襲職,由叔父馮勝襲親軍指揮職。後隨傅友德平雲南立有大戰功,累官右軍左都督,今有後裔居於河南西平。

馮如:廣東省恩平人。又名自如,號鼎三。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早年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當雜工謀生,後轉往紐約工廠工作,業餘鑽研機械學,數年後自行製造抽水機、無線電報機。在日俄戰爭中,深感飛機之厲害,自此決心獻身於航空事業,以報祖國。在舊金山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9年自製收音機試飛成功。廣州光復時,被任為陸軍飛機長。後在舉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遇難。1985年在恩平縣牛江本鄉建馮如紀念亭、馮如中學以紀念。

馮承輝:清江蘇省婁縣人,字少眉,一字伯承,號梅花畫隱。貢生。工篆隸,精刻印,兼善畫,尤喜畫梅。著述甚富。有《印學管見》、《歷朝印識》、《石鼓文音訓考證》、《古鐵齋印譜》、《古鐵齋詞鈔》等。

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國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

馮雲山:廣東省花縣人。一名雲珊,本名乙龍。太平天國領導人。曾任鄉村塾師。1843年與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在桂平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農民。1851年參與領導金田起義,任後軍主將,又任前導副軍師,在永安受封為南王。協助洪秀全制訂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天曆等。1852年攻廣西全州中炮負重傷,後卒於蓑衣渡。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3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潰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馮國璋:直隸(今河北省)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佐袁世凱練兵。1903年北京成立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辛亥革命爆發,任第一軍總統,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又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皖、直、奉三派分化,為直系首領。1916年當選副總統、次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台。病死於北京。

馮憲章:廣東省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秋,留學日本,與蔣光慈等建立太陽社東京分社,並在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次年被日政府驅逐回國。1930年參加左聯,從事創作和翻譯活動。後被捕,病歿於獄中。

馮桂芬:江蘇省吳縣(今蘇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進士。授予編修。後入李鴻章幕,為其鎮壓太平軍獻策。為學重視經世之用,主張實行新政。精於國小,兼及算術。著有《說文解欄位注考正》、《弧矢算術細草圖解》、《兩淮鹽法志》及《蘇州府志》等。

馮雪峰:浙江省義烏人。早歲參加文學團體晨光社,結湖畔詩社。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在魯迅指導下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等職。著有《雪峰文集·論文集》、《上饒集中營》及上例等。

馮延巳:五代南唐詞人,官至宰相。著有《陽春集》。

馮諼:戰國人,孟嘗君門客,曾為孟嘗君到封邑薛收債,並燒掉了債券,後孟嘗君失寵於齊王而回薛城,百姓百里相迎,“焚券市義”的成語也由此而來。

馮星君:1950年7月19日生於香港。 獲台灣逢甲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獲加拿大康戈迪亞大學商業計算機學士;曾任香港連卡佛百貨公司數據輸入部主任;曾任香港赤柱監獄監獄督察官;曾任香港東方電腦公司業務代表;曾任Digital中國公司業務經理;曾任加拿大Sintal計算機公司程式設計員;曾任ComputerVision中國公司總經理;曾任Oracle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曾任Sybase軟體(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2004年7月,宣布將從Sybase退休。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馮建光 男,1956年8月生,廣東省高州市人。職業發明家。發明有:“仿生人力飛行器”;“仿生飛機”;“仿生有足車”;“往復式發動機”;“仿生船”;“爬牆手腳”;“滅飛蟲網”;“自來水式電熱保溫瓶”;“有足有翼車”;“人力飛行器”;“往復調速電動機”;“防蟲滅害裝置”;“輕型寬翼飛行器”;“八足車”。被英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入典和評為“二十世紀成就獎”。

馮學彥,男,河南新鄉人,平原濾清器銷售公司東方部總經理,負責平原濾清器有限公司40%以上的市場。被稱為”扛起國產濾清器市場開發第一人“

家譜文獻

區域族譜
江蘇 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
浙江 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谿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
安徽馮川馮氏宗譜八卷
湖北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廣東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
湖南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西都昌縣南峰鎮石橋鄉馮氏宗譜

馮氏村落

抗日烈士紀念碑 抗日烈士紀念碑

馮氏家族之一現青州市廟子鎮長秋村,抗戰時期山東青州長秋村被鬼子漢奸燒殺多達18次,湧現烈士26人。現已樹立抗日烈士紀念碑,

臨朐馮氏,在青州市臨朐。

雲浮市雲安縣,葛麻社、沙子崗、山子頭、燕子岩村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杜康站馮家塬村
天津市馮家台村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涼泉鄉馮屋

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鎮馮秀村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馮家圩村

江西省都昌縣南峰鎮石橋村、坂上村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鬧村社區 尚南村

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坑鎮馮家岔村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輝景鎮雙桂村,祖宅俗稱“馮家大瓦房”,正堂屋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侯選吏員馮亮立的三塊牌匾:“名區待佐”、“才勘濟用”、“列岳先登”,並有“奉正大夫四川順慶清軍府XXX署理XXX 贈”等字樣。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南馮家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