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貝爾

馮·貝爾

卡爾·安斯特·馮·貝爾(Karl Ernst Von Baer 1792—1876)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1792年 2月17日生於愛沙尼亞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於愛沙尼亞的多爾帕特。1814年在多爾帕特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赴德國柏林、維爾茨堡等地深造。1817~1834年在柯尼 斯堡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解剖學副教授、動物學教授、醫學院院長和校長等職務。貝爾的著作主要有《論哺乳動物和人卵的起源》(1827)和《動物的發育》(1828)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KarlErnstVonBaer卡爾·安斯特·馮·貝爾1792年 2月17日生於愛沙尼亞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於愛沙尼亞的多爾帕特。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1814年在多爾帕特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 赴德國柏林、維爾茨堡等地深造。1817~1834年在柯尼 斯堡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解剖學副教授、動物學教授、醫學院院長和校長等職務。1826年被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1834年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1846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院士。1867年回到多爾帕特。1876年在多帕特逝世。

主要貢獻

他對胚胎學的貢獻,大多是1817~1834年在柯尼斯 堡期間完成的。他對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最早發現了脊索,提出神經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原基,並闡明了胚膜(羊膜、絨毛膜、尿囊膜)的發育和功能,而最大的貢獻則是1827年發現了哺乳類的卵。他研究了雞的胚胎髮育、胚層形成過程和脊椎動物器官發生的主 要階段,發現了脊椎動物的胚胎在早期極其相似。他於1828、1837年先後發表《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 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有關脊椎動物胚胎髮育的知識。他 通過精細的比較研究,指出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分類上親緣關係愈近,胚胎的相似程度愈大;在發育過程中,門的特徵最先出現,綱、目、科、屬、種的特徵隨後依次出現。這就是胚胎學上的“貝爾法則”。他強調胚胎髮育是漸成的而不是預成的(見胚胎學)。通過他的研究漸成論才又抬起頭來。1834年後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和地理學的研究。

(1)在反覆解剖的基礎上,發現哺乳動物的卵是在卵巢內的格拉夫氏濾泡(Graafian-follicle)中形成的,經輸卵管進入子宮腔。
(2)通過觀察雞胚以及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發育過程,指出胚胎髮育必須經過胚層,胚層是形成身體各器官的基礎。
(3)在比較了幾種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後指出,各種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先出現一般性狀,後出現特殊性狀,首先是“門”的特徵,以後依次出現“綱”、“目”、“科”、“屬”的特徵,最後才出現“種”的特徵。這就是有名的“貝爾定律”。
(4)貝爾晚年從事人類學研究,提出了頭骨的分類法。他的研究為物種的變異和進化提供了證據。他主張人種統一起源,反對黑人與白人異源的謬論。所有這些都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
貝爾的著作主要有《論哺乳動物和人卵的起源》(1827)和《動物的發育》(1828)等。
馮·拜爾對胚胎學的研究持續了一生,揭示了從鳥類到人類等物種的發育過程。他指出,在胚胎髮育的不同階段,不同生物體的外形可以非常相似。事實上,正是他開啟了胚胎學領域的研究。不過,他也花了一些時間在地質學上,並提出了有關河流侵蝕的理論。拜爾定律在河流中的體現相當於科里奧利效應,後者指出長距離運動的物體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
地球本身是一個旋轉體系。想像一下你站在北極點,朝設定在赤道上的靶子投擲一個球體。由於你基本上處於靜止狀態,而靶子會因地球自轉而一直高速移動——一天就能繞地球一圈——因此從你的角度看去,靶子向左移動,而球的運行軌跡向右彎曲。
科里奧利效應的奇妙之處就在於,當你急速跑到赤道上,接住這個球,往北極方向再扔過去的時候,球的軌跡還是向右彎曲。這是什麼原理呢?當你在赤道上向北極點望去的時候,看起來是在一條直線上,但實際上你一直處在不斷地向右移動中,你拋出的球在高速運動中也會向右偏,因而其軌跡看起來向右彎曲。在南半球也是同樣的情況,只是物體會向左偏離。
馮·巴爾——和愛因斯坦——提出,不單單只有空氣和固體具有會出現這種現象,河流也會受到這種拉力的影響。在北半球,河流流向右側受到的侵蝕通常較嚴重,而左側河岸則較為平緩。南半球的情況則與此相反。這就是拜爾定律的內容,但當時人們並不清楚其中的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