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太白樓

馬鞍山太白樓

太白樓原名謫仙樓,位於安徽馬鞍山市采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鞍山太白樓馬鞍山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現狀

太白樓太白樓

太白樓為三重飛檐木結構古建築。左右迴廊,歇山屋面,琉璃覆頂,蔚為壯觀。登樓環眺,長江美景,盡收眼底;天門雄姿,依稀可見。太白樓高十八米,長三十四米,寬十七米,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主樓底層為青石壘砌,二、三層系木質結構,飛檐鑲以金色剪邊,歇山屋面鋪設黃色琉璃瓦,簡瓦滴水飾物有鰲魚走獸,造型古樸典雅,挺拔壯觀,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太白樓門額上藍底金書“唐李公青蓮祠”,門兩側蹲一對石獅,雕刻精細,形態活潑。進門兩壁迴廊嵌有清代重建紀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樓檐下高懸“太白樓”匾額,字型遒勁,為郭沫若手筆。緣樓內木梯而上三樓推窗遠眺,但見長江如練,白帆點點。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祠順應地勢,隨坡而建,有迴廊與前樓二層相連。

傳說詩仙李白常在此飲酒賦詩,最終醉酒撈月,乘鯨飛天,化為神仙。千百年來,享“滿樓風光滿樓詩”,“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曾在樓中高吟:“騎鯨客去今有樓,酒魂詩魂樓上頭。欄桿平落一江水,盡可與君消古愁”。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臥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澱。

1985年以來,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均在這裡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吸引了眾多熱愛李白的中外人士雲集於此,吟詠唱和,把酒抒懷,這一活動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盛事。

歷史文化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將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順治年間,因遊人點菸落火而毀。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鹹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在的太白樓於光緒三年(1877年)由湘軍水師總督、太子少保彭玉麟捐資重建,李鴻章捐俸李白塑像。新中國成立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