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銓墓

馬銓墓

馬銓墓是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馬銓在這裡建有清真寺,一為傳經,二為禮拜,是回民們的活動中心。 馬銓墓於1989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馬銓墓在武漢市洪山區伏虎山東馬莊村,現洪山區華師一附中國中部內。

馬銓墓馬銓墓
該墓地處高坡,水泥結構,呈拱圓包狀,墓頂為圓形帽狀,極具伊斯蘭教特色,是洪山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
馬銓墓實為馬銓夫婦的同穴異棺墓。兩棺棒皆長2米,寬0.7米,高0.7米,相距約1米,為磚石水泥砌築。墓室有門可供進出,室壁上還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由四川川北總兵馬子云所撰寫的兩塊漢文碑和一塊回文碑。墓葬保存較好。
馬銓墓是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銓

馬銓在伊斯蘭教中有甚大的影響,據《馬斯巴巴基華表碑記》載,馬銓,字明龍,楚人(今湖北江夏),生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97年1月29日),卒於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679年1月30日),享年82歲。馬錘排行老四,故人們尊稱為馬四爸爸(又稱馬四寶寶,伊斯蘭教中之尊稱)。他是中國伊斯蘭教大掌教胡太師的三傳弟子,伊斯蘭經堂教學的奠教人之一。先後興建過武昌輟門口清真寺、金龍巷清真寺。他熱心教門,主持舉辦寺院,倡導屯田辦學,洪山鄉關山村馬莊就是他辦的屯回學點。
馬銓“博通經典;研究精義”,創湖北經堂教育之先,因而“游其門者履長滿,秦之諸公當不得獨美於前矣”。可見他在經學方面造詣之深,因此也甚得回民的尊敬和愛戴。
馬銓歸真後,葬於今洪山鄉馬家莊,“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瑩亭朝拜,迄今數百年,猶絡繹不絕”。隨後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回民們在此落籍,並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上、下馬莊兩個回民聚居的自然村落。
相傳,馬銓在這裡建有清真寺,一為傳經,二為禮拜,是回民們的活動中心。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強行拆毀了清真寺,回民們的宗教活動受到了影響。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和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1953年,由中共中央中南局統戰部和中南民委撥專款,在原清真寺的舊址上,修建了一個圓頂、內圓外方的回民亭,亭內翼蔽著馬銓夫婦的墓葬。如今的馬銓墓即由此而來。
馬銓墓於1989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