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菌的表現型和基因型研究

馬鈴薯晚疫病菌的表現型和基因型研究

《馬鈴薯晚疫病菌的表現型和基因型研究》是一本於2010年2月1日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作 者:張鉉哲,張艷菊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9787802338296

出版時間:2010-02-01

版 次:1

頁 數:213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技 > 農業

內容簡介

目前種植的大部分馬鈴薯品種缺乏水平抗性。因此,很多栽培農家在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中主要依靠化學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菌具有較高的遺傳變異能力、對殺菌劑的適應能力和克服抗病寄主植物的耐受特徵。目前很多國家在疫霉屬的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領域開展研究,尤其通過疫霉屬的基因組序列進行發病機制、抗藥性和遺傳變異機制的研究。但目前為止在國內晚疫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殺菌劑抗性、交配型變化和生理小種的研究方’面,缺乏對遺傳變異的研究。因此,研究晚疫病的遺傳變異機制是建立晚疫病綜合防治策略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選用抗性品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最有效、最經濟、最方便的途徑,但20世紀80年代後在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許多甲霜靈抗性菌株和毒力更強的複合生理小種菌株。在馬鈴薯晚疫病菌的抗性上幾種主要基因已在馬鈴薯品種中鑑定過。馬鈴薯晚疫病菌的遺傳變異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對寄主的致病性和毒性。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群體中毒性變異被認為是在馬鈴薯栽培品種的抗性上缺失而產生生理小種特異性基因的出現。由於複合生理小種的出現,過去垂直抗性的馬鈴薯品種逐漸喪失對晚疫病菌的抗病性,這直接導致了馬鈴薯晚疫病的再次大發生。為了培育抗病品種,必須查明病原菌的生理小種組成,毒性變異和遺傳變異規律。因此,研究馬鈴薯晚疫病菌的毒性變異對於檢測小種組成的時空變化、布局抗病品種和晚疫病的綜合防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由無性繁殖產生的遊動孢子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幾分鐘內可以侵入植物體,並完成無性生活史,從而大量形成第二次侵染源。真菌無性繁殖的後代較穩定地保持原有性狀。但在許多僅有無性繁殖而沒有有性生殖的真菌中,還普遍存在著遺傳變異現象。這說明經過無性繁殖也可以發生變異。因此利用單遊動孢子菌系分析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種分化和遺傳多態性對群體遺傳變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馬鈴薯晚疫病的第一侵染源是遊動孢子,因此,研究馬鈴薯晚疫病菌的遊動孢子特異性表達基因對晚疫病的發病機制和流行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科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