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站鄉

馬站鄉

馬站鄉是雲南省保山騰衝縣的鄉鎮之一,位於騰衝縣北部,東面鄰曲石,南面鄰北海,西面鄰中和、猴橋,北面鄰固東。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遠景馬站鄉遠景

馬站鄉屬1984年由固東的三聯、保家、興龍與雲華公社的8個大隊新組建的鄉。屬全縣地處海拔最高的一個半山半壩鄉。鄉政府駐地地處東徑98°29′,北緯25°10′海拔1870米,鄉內最高海拔的大籠聳山2873m,最低海拔1820m。年均氣溫14℃,有霜期132天,年降雨量1700mm。年日照時數1646小時,平均日照4.5小時,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3公里,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全鄉共轄打雲、雲華、興華、朝雲、和睦、興龍、保家、三聯8個村委會、123個村民小組。

教育狀況

馬站鄉有中、國小20所,校舍建築面積 95860.9 平方米,擁有教師 220 人,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4012人,其中小學生人數 2512 人,中學生人數1500人。其中有鄉級中學兩所,國小18所。

經濟概貌

山葵種植馬站鄉山葵種植

馬站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41.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52.9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2.60%;經濟作物收入138033萬元,占種植業收入的7.08%;畜牧業收入1975.8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2.86%,年末出欄肉豬14800頭,肉牛900頭;林業收入849.8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83%。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3175.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6.74%。農民人均純收入2186元。

特色產業

馬站鄉屬典型的農業鄉,主要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主要包穀、水稻、啤飼大麥、馬鈴薯為主,糧食可保自足。馬鈴薯主要以鮮薯銷往縣內及德宏;養殖業:主要是生豬、黃山羊為主,主要銷於省內外,無完善的銷售渠道。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主要有石材加工、果脯加工。經濟林果有梅子、香椿樹、椿頭、紅花油茶(含觀賞型)等。

基礎設施

多媒體教室馬站鄉多媒體教室

馬站鄉已實現8個村委會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共有6007戶通自來水,384戶還在飲用井水,624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631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24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39戶。

騰板二級柏油路縱貫馬站全鄉,鄉內到村主幹道為硬化的彈石路面,交通方便。全鄉共有254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4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9戶;農業灌溉依託大河水庫、塘子壩、白草壩,有效灌溉面積為7277.08畝,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462.48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2畝。

民族人口

馬站鄉以漢族為主,全鄉總人口27290人,其中漢族27028人,少數民族256人,其中男14429人,女12861人。全鄉有農戶6344戶,農業人口數為 26283 人,非農業人口1007人,勞動力總數13485人。

資源條件

水田馬站鄉水田

馬站鄉擁有國土面積119.0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8088.66畝(其中:水田12627.08畝,山地1561.58畝),人均耕地1.07畝,主要種植糧食、經濟作物。全鄉擁有林地面積98467.80畝,森林覆蓋率為55.15%,活立木儲量達50多萬立方米,經濟林果地4159.3畝,特色林木資源豐富,如紅花油茶,不但花美,又是優良的木本油料作物,茶油對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全國已以馬站雲華為中心,建成了十幾萬畝的紅花油茶基地,那裡被譽為“紅花油茶之鄉”;另外還有一種生態大樹蔬菜——香椿,它性喜高寒,成片生長於馬站,具有明目清肝、清火瀉滯之功效,是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該鄉共有各種大小庫塘4個,總庫塘3695萬立方。火山石是火山賜給馬站的巨大財富,據統計,馬站火山石儲量的概算數為6003萬立方米,如果每年以15萬立方米的毛料石採掘加工量計算,可持續400年以上。開採加工火山石在馬站已發展成新興的產業,經加工後的石桌、石凳、花板、欄桿和地板磚、牆體貼面、石瓦等已逐步銷往怒江、大理、楚雄及昆明地區的各風景旅遊區和賓館、酒店,甚至國外。

農業科技

馬站鄉由於海拔高、氣溫低,一般品種難以適應,鄉科技人員因地制宜,制定各種栽培技術措施,每年做好品種引種試驗,先後引進近百個水稻、包穀品種,其中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的粘粳6號,獲騰衝縣96—97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保山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鄂粳雜1號獲雲南省農業廳一等獎。

歷史文化

紅豆杉馬站鄉紅豆杉

馬站鄉雖是84年新組建的鄉,但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記載,如解放前的雲華公坪水岸之爭、抗擊日寇、雙山戰役、雲華和小西地界之爭的“一擔石”之傳說、“馬站”由來、王家壩鄭家墳之說等,有的有古石碑文記載,有的有遺址和真人真事的存在,如抗擊日寇的雙山戰役、大坡頭、大丫口阻擊戰等目前戰事遺址(戰壕)以及現今仍活著的抗日參戰之士的存在,再者.解放前雲華人主以商務和牧業為生,商務經營往返於緬甸騰越之間,放牧於明光、界頭、德宏的盈江、盞西等地,交通信息相對靈便,經濟相對發達。解放後,人民公社時期仍有“雲華畜牧區”之說,各大隊有各大隊的馬、牛、羊群,至今仍有許多人客居緬甸及海外,如三聯的邵應任老先生和興華的邵曰華先生,均為故鄉馬站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縱觀馬站地理地貌,四面高山環繞,打鷹山、籠聳山行成了縣城通往北部固東、明光、滇灘以及本鄉的大門。

全鄉坐落於火山群落之中,全鄉共有完整的火山噴口遺址十多座,如大、小空山、黑空山、打鷹山、鐵鍋山、馬胺山等。大、小空山、黑空山列入了國家級的火山旅遊名盛景點,打鷹山被譽為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噴口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旅遊開發價值,鄉內共有具有一定歷史文化意義的寺觀廟宇,如雲華片區的籠聳山的朝雲寺,保家的朝陽寺,打雲的洪恩寺、靈山寺,雲華片區的東華寺等都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意義的寺觀廟宇,特別是朝雲寺原坐落大籠聳山頂,海拔2873米,始建於明代,已歷經幾百年滄桑,曾有古代旅遊家徐霞客.民國名人李根源先生等文人志士到此觀光留言,李根源先生所書“籠聳朝雲”現仍完整保存在寺內的石碑之上,時有遊客詹仰,山頂建有騰衝電視轉播台、電信基站。朝雲寺被列為騰衝十二景之一,另有雲華紅花油茶,最大直徑1m之多。興華大油松果樹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被譽為“紅豆杉王”,這些都成為了馬站旅遊觀光最好的風景。

旅遊資源

火山公園 馬站鄉火山公園

馬站鄉旅遊資源豐富,風光奇特。印度洋板塊的特殊結構加上地球的內應力,形成了氣勢雄偉的橫斷山系,孕育了祖國西南境內的第四紀新生代火山形成的黑空山、大空山和小空山等三座火山呈三足鼎立之狀,四周幾十公里在火山錐達九十多座,其中馬站火山群保存最完整,形態最壯觀,最具科考和觀賞價值,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火山噴發的熔岩已被充滿生機的綠色所掩蓋。火山爆發和劇烈的地殼運動,塑造了“中國之最”的自然奇觀:火山口、火山湖、柱狀節理、火山岩洞……在藍天的映襯下,蔚為壯觀,春天白色杜鵑燦爛如雪,秋天雲霧似玉帶纏繞,令遊人嘆為觀止。而正是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為馬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馬站鄉以此為契機,積極爭取省建設廳的支持,被列為全省20個重點小集鎮建設示範鄉之一,在省建設廳掛鈎試點的前提下,鄉黨委、政府狠抓集鎮建設,完善集鎮功能,積極支持“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的開發,以優美的環境、文明的風尚贏得了眾多遊客的讚譽。

農村市場

站集鎮雲南省全省20個重點小集鎮建設示範點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日益活躍,馬站鄉農村市場建設初具規模,集鎮功能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馬站街為中心,雲華街、三聯街、興龍街為骨幹的集貿市場,每個集貿市場5天一個趕集日,屆時各種商品應有盡有,市場熱鬧非凡,青年男女唱山歌、談情說愛,遠方客人前來觀光旅遊,全鄉經濟發展,百姓豐衣足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