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卡

馬祖,波蘭民間舞,起源於馬佐夫舍地區,然後盛行於波蘭各地,從16世紀開始記錄在案。是構成樂波蘭國歌旋律的節奏基礎。

概述

馬祖卡mazurka

這種波蘭地民間舞起源於馬佐夫舍地區,然後盛行於波蘭各地,從16世紀開始記錄在案。最初它只是一種農民舞蹈,由8對或16對男女舞者一道完成,節奏型為活潑的3/4或6/8拍子,調度多為各式的圓場。舞曲的特點是常有民歌伴唱,帶附點的節奏,帶旋律的跳躍,重音則出現在每個小節的第2拍上,而舞蹈的特色是氣質高傲、雙腳跺地幷不時擊打後跟,以及一種特殊的“霍魯別克”旋轉步。

馬祖卡舞蹈及舞曲對於波蘭民族可謂意義非常——它構成樂波蘭國歌旋律的節奏基礎,並通過歌詞表現出與廣大民眾的血肉聯繫:“馬修死了,躺在板上,如果有人為他歌唱,他會翩翩起舞;因為這就是他的靈魂,即使死了,他也不會安靜。”19時機下半葉,馬祖卡開始進入歐洲各地的舞廳,深受廣大舞者的歡迎,更因為“性歌舞”步入浪漫芭蕾舞劇《葛蓓麗婭》和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而風靡全球。

波蘭的兩種民間舞曲馬祖卡馬祖列克 (用馬祖爾舞曲體裁寫成的音樂作品)流傳到法國後的通稱 。18世紀起逐漸流行於歐洲各國,並按法國習慣統稱為馬祖卡。各國的宮廷舞會和舞劇編導們根據波蘭馬祖爾舞整理加工為舞會舞蹈舞台形式,也都稱為馬祖卡。音樂節拍為 3/4 、以重拍落在第一或第二拍為其特點。舞蹈活潑、熱烈。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男的單腿跪、女的繞行以及雙人旋轉等為主。

馬祖卡音樂

的舞劇《萊蒙達》、《天鵝湖》,歌劇《伊凡·蘇薩寧》中都有馬祖卡。F.F.蕭邦曾以此音樂體裁寫成多部名作流傳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