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

內容介紹本書是以1989年3月至1992年3月,在《二松學舍大學論集》第32號至第35號發表的拙論《譯註1—4》和1992年10月自費出版的拙論《譯註5》為基礎的。 在這些《譯註》中,筆者本來關注的問題是,作為戰國時代晚期至西漢時代初期儒家文獻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中所存在的,對先行的諸子百家的主張貪婪般地兼收並蓄的這一濃重的雜家傾向,以及作為《五行》中心思想之一的,在由“五行”之統一的“德”的最終完成階段,拂拭或排斥人的身體性和物質性,高揚其主體性的“慎獨”思想等。

內容介紹

本書是以1989年3月至1992年3月,在《二松學舍大學論集》第32號至第35號發表的拙論《譯註1—4》和1992年10月自費出版的拙論《譯註5》為基礎的。在這些《譯註》中,筆者本來關注的問題是,作為戰國時代晚期至西漢時代初期儒家文獻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中所存在的,對先行的諸子百家的主張貪婪般地兼收並蓄的這一濃重的雜家傾向,以及作為《五行》中心思想之一的,在由“五行”之統一的“德”的最終完成階段,拂拭或排斥人的身體性和物質性,高揚其主體性的“慎獨”思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