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杌

詞語

馬杌

拼音

mǎwù 

注音

ㄇㄚˇㄨˋ

引證解釋

亦作“馬兀”。坐具。大方凳。宋吳自牧《夢粱錄·諸庫迎煮》:“其官私妓女……各雇賃銀鞍鬧妝馬匹,借倩宅院及諸司人家虞候押番,及喚集閒僕浪子,引馬隨逐,各青絹白扇馬兀供直。”《清通典·禮·嘉五》:“皇帝大駕鹵簿:玉輦一、導蓋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亦稱“馬杌子”。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什物》:“《事物紺珠》有馬杌二字。俗以方而大者為馬杌子。”

古代家具。是專供上下馬踩踏用的。這種家具稱“下馬杌子”,簡稱“馬機”。宋畫《春遊晚歸圖》為我們提供了使用馬機的形象材料。圖畫上,一位高官騎馬春遊而歸,一人緊跟馬後,肩頭所扛的正是馬杌。杌深色,方面,四腿,腿間有棖。扛杌的姿勢與元、明墓葬出土的肩杌俑相仿。元初冠服車輿之制多沿襲金、宋,而騎馬之風更為盛行,使用馬杌的習慣自然仍舊。《元史·禮樂志一》“進發冊寶導從”的儀仗里,有“金杌左,鞭桶右,蒙鞍左,繖手右”。《輿服志二》對這幾件器物有具體的描述:“杌子,四腳小床,銀飾之,塗以黃金。鳴鞭,綠柄,鞭以梅紅絲為之,梢用黃茸而漬以培。鞭桶,料以紫絁表,白絹里,皮緣兩末。蒙鞍,青錦緣,緋錦覆。”這是一組騎馬用的器物,其中的金杌就是塗有金飾的馬杌。
在山東一些地區,稱之為“杌砟子”,更有一個村莊因之而得名。臨朐縣九山鎮麻塢村地處沂蒙山區之沂山山脈之中,屬彌河源頭之畔。山之陽,河之岸成條帶狀。麻塢村之名源自村頭一青石而得名。舊時村婦回娘家大都踩著這塊青石騎上毛驢啟程回娘家。青石相當於一個“杌子”,墊高方便裹腳的婦女騎上驢背,又因騎驢,驢長得像馬,這塊石頭就成了踩著騎馬的杌子,久而久之,就成了“馬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