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伯

馬敬伯

馬敬伯(1932年—2013年2月26日),天津人,原名馬景伯,是相聲演員馬桂元之子,1950年拜侯一塵為師。代表作有《夸住宅》、《大保鏢》等。2013年2月26日馬敬伯在吉林省醫院病逝,享年81歲。

基本信息

簡介

馬敬伯馬敬伯

馬敬伯,男,1932年生,天津人,系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之侄,早年逝去的相聲演員馬桂元之子,原名馬景伯,1946年正式從藝後該名馬敬伯。

馬敬伯從藝五十餘年裡創作和整理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思想、新生活的相聲作品和輔導文章

馬敬伯的表演以馬(三立)派風格見長,擅長貫口活,代表曲目有《開粥廠》 、《夸住宅》、《大保鏢》、《白事會》等。

經歷

馬敬伯的父親馬桂元1940年去世,馬敬伯由馬三立撫養,直到1956年前往吉林省長春廣播電台說唱團離開家。

表演經歷

馬敬伯馬敬伯

1950年馬敬伯拜侯一塵為師,同著名相聲演員趙春田於春早白銀耳為師兄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天津市紅橋區相聲隊隊長,1956年末經天津電台推薦,赴長春市參加組建吉林廣播曲藝團,開始與王寶童搭夥表演相聲並整理了大量相聲資料。

195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人合著的傳統相聲集《五紅圖》。

1959年1月,與王寶童雷再生(單弦演員)、張金印(弦師)參加東北三省赴福建前線慰問團去前沿慰問演出。“文革”中被迫終止演出,下鄉插隊。

1986年和2007年,馬敬伯曾兩度回到天津,助陣馬氏相聲專場。在1986年的馬氏專場中,當時還健在馬三立和自己的兒子馬志明在兩場演出中各說兩個大活兒,而特意從吉林趕來的馬敬伯也上台演出,表演了馬氏經典相聲《夸住宅》和《大保鏢》,當時為他捧哏的是天津相聲演員、馬三立的徒弟班德貴。

1978年3月吉林省曲藝團恢復建制,重返舞台,並於1982年擔任曲藝團藝術室副主任。

1983年吉林省戲曲學校建立曲藝科,馬敬伯擔任副主任、相聲教師,任教期間發表了很多關於相聲表演及理論的文章。

1992年10月在吉林省曲藝團退休。

1997年,應邀赴天津參加《中國傳統相聲集錦》的錄製,留下珍貴資料。

因病逝世

[1] 2月26日5時26分,馬三立相聲傳人馬敬伯在吉林省醫院病逝,享年81歲。馬敬伯是除了馬志明外,馬三立唯一親自教授過的後輩演員,在馬三立的弟子中,有的是因為世家的情誼而入拜的,有的是解放後組織拜師的,真正得到馬三立親自傳授的並不多。馬敬伯的天賦氣質與三叔並不相同,所以對於馬氏相聲的風格體現得不如趙心敏、馬志明這二位,但是因他得到馬三立的真傳,所以對於文哏類的節目還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馬敬伯雖然在外界的名氣不是非常大,但是在業內來講,也算得上是一位德高望眾的前輩。在馬敬伯逝世的訊息曝光後,相聲界的很多演員都紛紛寄語哀悼詞來紀念這位前輩。馬敬伯的逝世,也讓很多人的心都沉重著。著名的相聲演員姜昆發去唁電,郭德綱則通過網路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哀悼之情。

同行悼念

姜昆寫唁電錶哀悼之情

姜昆得知後寫來唁電,交與馬敬伯的關門弟子張耘留存。唁電寫道:“驚悉敬伯先生不幸逝世,萬分悲痛,我謹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代表曲藝界廣大同仁,向先生的家屬和吉林曲藝界表達我們沉痛的哀悼之情。”

姜昆表示,馬敬伯不僅是相聲界的前輩,也為相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認為他的去世是“曲藝事業的巨大損失”,希望同仁完成老人家未竟事業,願他“一路走好”。

郭德綱微博表達不捨之情

“先生乃相聲世家,馬桂元之子、馬三立之侄。家學淵源,功底深厚。曾於長春拜見,音容笑貌猶在眼前。原定今春四月共聚,奈何先生歸真天人兩隔。大星殞落,實乃東北相聲界一大損失。郭德綱攜德雲社徒子徒孫頓首百拜錐心泣血!”

主要作品

馬敬伯青年時期和王寶童合作的錄音,有《夸住宅》、《大保鏢》、《八貓圖》(單弦演員闞澤良助演),(王寶童還留下了一段和白全福合作的口技《叫鴨子》)。通過這三個段子反映出馬敬伯的藝術特點清新活潑、書卷氣強,節奏比較快。特別是《夸住宅》、《八貓圖》這兩段“清門相聲”足可以作為後人學習的範本。

《夸住宅》

《夸住宅》是馬家的看家節目,現在流行的路子就是馬三立的外祖父恩緒傳下來的,後來經過馬三立的加工整理。文學性是很強,其中加入了《暗八扇》的趟子(阿房宮、銅雀台、臥龍崗大觀園、西湖主),馬敬伯的局限就在於他過於端正,不大適合表演小人物的節目,但是《夸住宅》這種段子對於他來說卻是再合適不過,透過這個段子可以感受到馬敬伯濃厚的書卷氣。

《八貓圖》

《八貓圖》這個段子也是“清門相聲”,馬敬伯、王寶童、闞澤良合作的,是這段相聲的唯一錄音了,不但要求演員有一定的文化,而且還要能唱岔曲。從這段也體現出馬敬伯“柳活”的功力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