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秀

馬家秀

馬家秀,絲綢印染技術和管理專家。主持和參與多家絲綢印染廠的建設和技術改造;積極組織絲綢後整理技術的攻關。關心絲綢科技進步,熱心紡織學會工作。為浙江省絲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馬家秀,女,1925年11月出生於上海一個商人家庭。自幼發憤圖強,勤奮學習,深得其父關愛。日軍侵華期間父親商店倒閉,家庭衰落,但仍支持她讀完高中和大學。1948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抗戰勝利後,受進步思想的薰陶,於1946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1948年7月,進入上海新光內衣染織廠染整分廠工作,主要是籌建化驗室,1956年任試驗科科長、工程師。1956年6月調北京,在紡織工業部幹校學習俄文,任支部書記。1957年5月派往蘇聯莫斯科紅玫瑰絲綢聯合廠印染廠實習。當時,紅玫瑰絲綢聯合廠的產品中,化纖織物占的比重較大,真絲綢產品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薄型喬其雙縐品種,這與上海新光內衣廠的產品截然不同,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在蘇聯實習期間,被大使館指定為實習生組長。由於工作認真,關心組員,受到使館的表揚,並有幸選去機場歡迎毛澤東主席訪問莫斯科,聆聽毛主席對中國留學生的講話。1959年回國,參加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建設,歷任印染車間負責人、厂部工程師室副主任。在廠期間,深入實際,鑽研技術,培訓工人,狠抓質量,受到工人們的歡迎,被厂部授予“突擊手”稱號。1964年3月調浙江省絲綢公司絲織印染科任工程師,主要從事全省絲綢印染廠的技術管理和絲綢印染整理的科學研究。1981年8月調浙江省輕工業廳擔任副廳長,主管科技工作,分管絲綢公司。1983年9月,浙江省絲綢公司單獨建制,馬家秀調回絲綢公司任總工程師,集中抓了“六五”、“七五”科研項目,直至1989年12月離休。離休後仍擔任省絲綢公司及下屬企業的技術顧問,繼續為浙江省絲綢事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餘熱。

基本資料

人物簡歷

1925年11月 出生於上海市。

1944年-1948年7月 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

1948年7月-1956年6月 上海新光內衣染織廠化驗員、化驗師、試驗科科長、工程師。。

1956年6月-1957年5月 紡織工業部乾訓班學員。

1957年5月-1958年12月 蘇聯紅玫瑰絲綢聯合廠實習。

1959年1月-1964年3月 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工程師、印染車間負責人、工程師室副主任。

1964年3月-1981年8月 浙江省絲綢公司工程師、絲織印染科負責人、副經理、副總工程師。

1981年8月-1983年9月 浙江省輕工業廳副廳長

1983年9月-1989年12月 浙江省絲綢公司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89年12月 離休

1990年1月-1993年5月 浙江省絲綢公司技術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3年5月-1995年12月 浙江華聯絲綢服裝公司技術顧問

人物生平

馬家秀,女,1925年11月出生於上海一個商人家庭。自幼發憤圖強,勤奮學習,深得其父關愛。日軍侵華期間父親商店倒閉,家庭衰落,但仍支持她讀完高中和大學。1948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獲學士學位。抗戰勝利後,受進步思想的薰陶,於1946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1948年7月,進入上海新光內衣染織廠染整分廠工作,主要是籌建化驗室,1956年任試驗科科長、工程師。1956年6月調北京,在紡織工業部幹校學習俄文,任支部書記。1957年5月派往蘇聯莫斯科紅玫瑰絲綢聯合廠印染廠實習。當時,紅玫瑰絲綢聯合廠的產品中,化纖織物占的比重較大,真絲綢產品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薄型喬其雙縐品種,這與上海新光內衣廠的產品截然不同,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在蘇聯實習期間,被大使館指定為實習生組長。由於工作認真,關心組員,受到使館的表揚,並有幸選去機場歡迎毛澤東主席訪問莫斯科,聆聽毛主席對中國留學生的講話。1959年回國,參加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建設,歷任印染車間負責人、厂部工程師室副主任。在廠期間,深入實際,鑽研技術,培訓工人,狠抓質量,受到工人們的歡迎,被厂部授予“突擊手”稱號。1964年3月調浙江省絲綢公司絲織印染科任工程師,主要從事全省絲綢印染廠的技術管理和絲綢印染整理的科學研究。1981年8月調浙江省輕工業廳擔任副廳長,主管科技工作,分管絲綢公司。1983年9月,浙江省絲綢公司單獨建制,馬家秀調回絲綢公司任總工程師,集中抓了“六五”、“七五”科研項目,直至1989年12月離休。離休後仍擔任省絲綢公司及下屬企業的技術顧問,繼續為浙江省絲綢事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餘熱。

主要論著

1.馬家秀.《關於絲綢織物防縮防皺問題的淺見》.浙江絲綢,1963(4)

2.馬家秀.《關於出席瑞士第九屆國際絲綢協會所感》.浙江絲綢,1964(10)

3.馬家秀.《西歐絲綢後整理考察見聞》.絲綢,1980(1)

4.馬家秀.《加拿大醋絲織物染整工藝考察見聞》.絲綢,1981(2)

主要貢獻

創辦化驗室,為工廠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948年7月,馬家秀在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新光內衣染織廠染整分廠工作,籌建化驗室。當時只有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其它一無所有,馬家秀和其他人員一起自製實驗桌、實驗櫃,自己採購儀器和試劑,從分析化驗量大的鍋爐用煤和精煉用燒鹼入手,根據化驗結果來結算進廠價格,改變了一向由進貨商定價的局面,為企業降低了成本。除了化驗原材料外,化驗室還承擔了半制品的質量分析。當時漂白車間的主要產品是府綢,製成襯衫後常發生脆損;經過認真調研,發現是漂白後酸洗濃度高、淨洗不勻所致,於是決定設立半制品工藝質量檢驗崗,分析酸洗濃度,試驗府綢強力,克服了府綢的脆損。通過這一階段的實踐,馬家秀深刻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體會到搞好企業管理一定要以科學為依據。

關心絲綢科技進步 熱心學會學術活動

1959年,馬家秀參加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建設。該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畫的重點建設項目。紡織工業部為改變我國絲綢印染設備落後狀況,引進了許多先進印染設備;但在建廠初期,廠房尚未建成,條件簡陋,沒有熟練操作工,馬家秀作為印染車間負責人,先在臨時廠房內安裝部分設備,邊試生產邊培訓操作工人

,為印染車間的生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曾被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評為“突擊手”。在廠工作期間,受雕印富春紡可連續蒸化的啟發,將此工藝套用於直印富春紡,通過開大蒸汽減慢車速等措施,解決了印花質量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也解決了印花半制品的堆積問題。

1964年後,馬家秀調浙江省絲綢公司、輕工業廳擔任領導,負責行業技術管理。她十分重視絲綢印染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工作,努力提高印染企業的裝備水平,多次率團赴國外考察、選購設備。1985年,杭州東風絲綢印染廠引進聯邦德國、義大利、瑞士、荷蘭等國的雙槽平幅精練機、自動平網印花機、JTS 溢流染色機、連續蒸化機、經向檢驗機等23台(套),使該企業有11項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地位,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86 年,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印染分廠引進義大利的電腦控制走車台板印花機、丹麥的無張力卷染機和日本的劃線機等印染設備17 台(套);杭州絲綢練染廠引進義大利的鹼減量處理機、日本的高溫高壓溢流染色機、德國的熱定型機等;紹興絲綢印花廠引進自動絲綢印花機等43台(套)。這些設備的引進,顯著提高了工廠的技術水平。如紹興絲綢印花廠引進關鍵設備後,替代了傳統、落後的手工印花,逐步實現了描稿、製版、配漿、蒸化、水洗的自動化生產,提高了印花綢的精細度、均勻性和輪廓清晰度,提高了色光的準確度和重現性,從整體上提高了產品檔次,改善了勞動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益,增強了品種的適應性(可印製180厘米門幅的印花綢),使該廠一躍成為國內絲綢印染行業的著名企業。在全省大中型絲綢印染企業建設和技術改造過程中,馬家秀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杭州絲綢印花廠、東風絲綢印染廠、湖州絲綢印染廠、紹興絲綢印花廠等都有大型的污水處理裝置。有了先進的設備,工藝管理必須相應跟上。馬家秀對此也頗為重視,強化了對絲綢印染企業工藝上車率和設備完好率的檢查和評分。浙江省絲綢公司於1983年底頒發了《浙江省絲綢印染工業工藝制度(試行)》,在此基礎上,1987年杭州市絲綢公司又組織制定《印染工業檢查細則》、《印染操作制度》等技術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逐步貫徹實施,使絲綢印染生產有章可循,促進了印染綢質量的穩定與提高。

主持和組織絲綢後整理技術攻關

真絲綢有其優越的服用性能,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尤其是絲綢服飾的尺寸穩定性差,皺摺嚴重,影響外觀。為解決這一問題,馬家秀費盡心機,組織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進行攻關。

1961年,馬家秀參加江、浙、滬三地區粘膠絲織物樹脂整理攻關,並任組長。以上海第一絲綢練染廠為基地,選脲醛樹脂為整理劑,用浸軋→熱風乾燥→焙烘的工藝路線,從初縮體的配製、化驗分析,到最終獲得彈性好、性能穩定的產品,經試用,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974年,輕工業部紡織工業局在杭州召開全國絲綢印染會議,組織成立真絲綢後整理小組,指定浙江省為組長單位,由馬家秀主持該小組。她每年組織各地交流後整理經驗,使真絲綢的後整理由單一的烘燥整理髮展為包括呢毯整理、添加劑整理、化學整理和機械整理等在內的多種整理,推動了整理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產品質量。

此後,馬家秀繼續組織下屬單位積極開展真絲綢後整理的研究,並給予全力支持、關心和指導。在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有關真絲綢添加劑整理工藝的研究中,她幫助研究人員確定真絲綢整理後的考核指標,特別是外銷綢乾彈性的急彈指標,幫助研究人員向化工進口商索取各種添加劑樣品進行小樣試驗;聯繫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印染分廠提供大樣試驗條件。由於該廠無烘焙機,就建議用熱風烘燥後軋卷堆置的方法使添加劑有充分的交鏈時間。在真絲綢氣相整理小試中,她組織研究人員去廣西絹紡廠學習絹紡的甲醛氣相整理,在中試中她提出要研究坯綢含水率的問題。經測試證明含水率為6%-8%最好,並以此確定坯綢的烘乾條件,解決了綢匹整理質量不穩定的難題。她幫助紹興絲綢練染廠完成50萬米內銷綢的試生產任務,織物的物理指標縮水率由7%-8%下降為3%以下,乾濕強力提高10%以上,色牢度提高0.5-1級,水洗牢度由1級提高到4級。在真絲綢非甲醛免燙整理中,她組織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與杭州市化工所合作研究LX910真絲綢潮態交鏈助劑,並去印花廠幫助研究人員在圓筒蒸箱中進行潮態交鏈,從而提高了真絲綢的彈性。在真絲綢“洗可穿”系列產品研究和開發中,她介紹用矽酮體(聚有機矽氧烷化合物)來整理真絲綢產品。在真絲綢低溫染色及設備研究中,她建議套用日本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使染真絲綢的溫度由90-95℃降為70-80℃,大大節約了能源。在真絲綢星形架精練工藝及設備研究中,她經常到杭州絲綢練染廠了解情況,要求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加強與機械製造廠的聯繫,改進星形架掛針鉤的質量和成形,以降低真絲綢的頭子開剪率和吊攀印病疵。

以上這些項目的成果都獲得了省(部)級的表彰和獎狀。

投身新花樣的設計 熱衷新產品的開發

自1964年以後,馬家秀相繼擔任了浙江省絲綢公司絲織印染科負責人、浙江省輕工業廳副廳長、浙江省絲綢公司總工程師等職,主要從事技術管理工作。除了抓絲綢印染企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外,馬家秀對絲綢科技、絲綢新產品的開發也十分關心,借出國考察的機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新穎材料帶回來,供企業、科研單位剖析和研究開發。如1964年在瑞士出席第九屆國際絲綢協會會議時,藉機參觀了瑞士的兩家染料廠,發現在印花時是用樹脂來貼上織物的,而當時國內工廠是刮一次台板漿印一匹綢後進行沖洗,再刮,再印,這種工藝既費時費料,又增加了對環境的污染。她把這個信息傳達給江、浙、滬的技術人員,在有關化工部門的配合下,由上海研製成功樹脂台板漿,一個月只要刮一次漿,就能滿足印花生產的需要。不久,這項技術就推廣到江蘇、浙江的印花廠。1980年去加拿大考察醋酯纖維的生產,引進了醋纖織造的上漿漿料,並交由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立題研發。她指出,國外織廠條件與我省織廠條件不同,必須根據我省織廠的實際情況進行研製,以得到效果更好的漿料,結果取得了成功,解決了醋纖織造斷頭率高的難題,為醋酯纖維的套用和產品開發創造了條件。

馬家秀十分關心新產品和新花樣的設計試製。1978年,浙江省絲綢公司在紹興召開全省絲綢印花技術經驗交流會,研究提高印花產品質量和趕超國外先進水平問題。她特彆強調花樣圖案設計對新產品開發的關鍵作用。紹興絲綢印花廠在花色設計上,樹立市場觀點,經常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看準最新流行趨勢,根據客戶的意圖和需要,進行花樣圖案的設計和來稿修改,年投產新花樣70多種,由於花色好、新,交貨快,拓寬了市場,贏得了大批客戶。

馬家秀經常深入到重點絲綢印染企業,了解生產技術情況,幫助解決技術問題,提高了浙江絲綢的質量和檔次。1979年,全國綢緞質量分析評比會議,首批命名10種絲綢名牌產品,浙江有4種;1984年,全國綢緞產品創優評審會,評出優秀產品37種,浙江有9種,都名列榜首。

馬家秀是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第四、第五、第六屆副理事長,第七屆理事長,第八屆名譽理事長。任職期間,以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搞好學會工作,定期參加學會的辦公會議和常務理事會,聯繫落實學會的學術活動,共同研究學會的組織工作和科普工作,做好論文的徵集、評審、推薦工作等,為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的健康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科研成果

外銷真絲綢添加劑整理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真絲綢氣相整理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獎、中國絲綢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浙江省科技獎勵大會表彰;真絲綢防皺、防縮整理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浙江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浙江省科技獎勵大會表彰;真絲綢洗可穿系列產品研究與開發獲紡織工業部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真絲綢星形架精練工藝及設備獲紡織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真絲綢低溫染色工藝及設備獲中國絲綢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技獎勵大會表彰;ST醋纖漿料和上漿工藝的研究獲浙江省優秀科技成果推廣三等獎、中國絲綢公司科學技術進步四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