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依澤姓

astron ation astron

馬依澤[馬依澤,讀音作mǎ yī zé(ㄇㄚˇ ㄧ ㄗㄜˊ)]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穆斯林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召來華,修天文、治曆法,肥兩年成書,經大臣王處訥代呈皇帝御覽,宋太祖頗滿意,賜授馬依澤為司天監監正的官職,且誥封給侯爵。從此,馬依澤遂居於陝西涇陽永安鎮李尚書塔旁,後徙山西大同。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前,已傳三十代,其簡史在宗譜中均有記載。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自馬哈直一代起由山西大同遷居懷寧(今安徽安慶)。
1968年,台灣民族史學家、廣東興寧人羅香林在北美洲考察期間,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發現了《懷寧馬氏宗譜》,之後撰寫論文公之於世。
據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創譜的《河北青縣馬氏門譜》創譜序及水子立所著《中國歷代回教先賢事略彙編》中的記載,來自西域魯穆地區的穆斯林馬依澤氏參與了著名的宋朝《應天曆》的編訂。在《應天曆》之前,中國的曆法中沒有星期制,只有“旬”制,各級官吏每一旬休假一日,以便沐發浴身,乾乾淨淨地再上朝堂,故而又稱“旬”為“浣日”。 馬依澤氏在《應天曆》中首先引進了星期制,且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為一星期之始。
馬依澤自西域來華,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歷經了宋、元、明、清、民國等諸多朝代,改朝換代,生死榮辱,兵荒馬亂,滄海桑田,滌忽一瞬。如今子孫繁衍,天各一方,已成浩浩一族。
據《懷寧馬氏宗譜》記載,馬依澤長子馬額曾於宋太宗趙光義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侯爵,任司天監監正,次子馬懷亦於宋真宗趙恆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奉旨授承德郎、司天監監副。
二.各支始祖:
馬依澤氏:羅馬人(今義大利)。著名宋朝天文學家,回族依澤馬氏鼻祖之一。馬依澤氏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納(河南洛陽人,歷任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撰《後周廣順明元歷》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經》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間編制《應天曆》。
三.歷史名人:
馬依澤氏:(生卒年待考),羅馬人(今義大利)。著名宋朝天文學家,回族依澤馬氏鼻祖。
馬依澤氏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應詔入華。
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納(河南洛陽人,歷任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撰《後周廣順明元歷》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經》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間編制《應天曆》。
馬依澤氏的工作是專門以伊斯蘭方法就曆法中的天文常數進行觀測和推算,然後將推算結果供王處納編歷時參用。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農曆4月,《應天曆》編成,凡六卷,宋太祖賜序頒行。
馬依澤氏作為一位有造詣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在中國的主要貢獻是《應天曆》。《應天曆》是以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前4825558年甲子歲為曆元,其元歷之日,適逢甲子、金曜日、朔旦冬至。這決不是偶然的,因為伊斯蘭曆的曆元是設於公元622年7月16日的金曜日(ādīnah)。伊斯蘭曆亦有七日為復之制,其逐年元旦的七曜,稱為歲七曜;其元年首日即起自金曜(金木水火土日月)。
其次,《應天曆》中有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之句,所謂七直即七值,就是七個星曜(日月五星)值日之義,也就是推算星期序數,在中國曆法計算中首先引進星期制度,這是《應天曆》的重要革新。幸敦煌文獻尚保存《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978年)應天具注曆日》(大英圖書館,斯坦因0612)寫本一件,可窺此歷亦流行於敦煌地區。具注曆日作“大宋國王文坦請司天台官本勘定大本曆日”,王文坦即王處納,文坦為其小字。再者,王應麟(公元1223~1296年)所著《玉海》及徐松(公元1809年)所著《宋會要輯稿》具載《應天曆》的具體內容:《應天曆經》一卷、《算草》一卷、《五更中星立成》一卷、《晨昏分立成》一卷、《晝夜日出入立成》一卷、《晷影立成》一卷。
“立成”一詞,即伊斯蘭數理天文學中的快速計算的天文數表/星表之意。一般來說,回回天文數表(Arabic:zījes; 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or handbooks)包括以下數理計算的多個方面如太陽、太陰和五緯均行運動(Solar, lunar and planetary mean motions);太陰和行星緯度(Lunar and planetary latitudes);日、月食(Solar and lunar eclipses);聖城麥加的數理坐標位置和方向(Determination of qibla, the sacred direction, of Mecca) 和數理占星學(Mathematical astrology)。
據專家考證,馬依澤把伊斯蘭數理天文學譯介到中國,應包括阿爾·白塔尼(Abū Abdallāh al-Battānī [Latin: Albategni or Albatenius],公元858~929年)的《天文星表》(Kitāb al-Zīj [Al-Battani sive Albatenii Opus astronomicum],公元880年)、《薩比天文歷數表》(Al-Zīj al-sābī [The SABIAN Tables,書中首次公布了對太陽遠地點(apogee)自托勒密以來進動的數據])和多部《數理占星學》(包括Kitāb Matāli al-Burūj [On the Ascensions of the Signs of the Zodiac]和Kitāb Aqdār al-Ittisālāt [On the Quantities of the Astrological Applications])的書籍,這些天文書籍後來先後被翻譯成拉丁文。在同時期的葉門地區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占星和地理學家阿爾·哈丹尼(Al-Hamdānī,公元900~9950年,著有《星表》[Zīj]、《數理占星學》[Kitāb Sarāir al-hikma]等)。
饒有趣味的是,在哈丹尼的主著《阿拉伯半島地理志》(Sifat jazīrat al-Arab)述及東方人(ahl al-mashriq,Easterners)和印度人嘗試測計從中國東疆至西方的子午線度數。
馬依澤氏精通回回天文學而尤精於占星術,據推測馬依澤氏之學受白塔尼或哈丹尼影響也是很有可能的。由於參與編修《應天曆》的特殊貢獻,馬依澤氏除被宋太祖授司天監外,更於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農曆8月封授世襲侯;長子馬額、次子馬懷先後於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農曆3月及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農曆11月承襲侯位兼司天監官員。
《應天曆》的頒定,對於鞏固大宋王朝的統治,內政外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考證:南唐中主李景死於南昌,子李煜遣中書侍郎馮謐入宋請求承襲國主之位,在得到宋太祖的許可後,遂於金陵繼位。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宋開始在南唐頒布曆法,《十國春秋》卷十六記載:“建隆三年十一月,遣水部侍郎顧彝彝入貢與宋。壬午,宋頒建隆四年歷,宋向南唐頒歷,是實施對南唐進行宗主統治的象徵。實際上,南唐在後周時,雖已表示臣服,但據《十國春秋》卷十六載:宋初改元建隆,南唐國內並沒有用宋的建隆年號。因此,宋為了體現其宗主國地位,遂正式為其頒歷。故我們說宋的這一頒歷之舉,是加強對南唐進行宗主統治的象徵。而此段時間所頒布的就應該就是《應天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