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與現代中國

《馬一浮與現代中國》,作者陳銳 ,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07年8月1日出版。本書將馬一浮置於20世紀的動盪背景中,對其生平、思想和詩歌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表現那貫穿於其中的“孤神獨逸”的風格和靈魂。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馬一浮與現代中國

馬一浮作為“一代儒宗”雖然不像梁漱溟那樣由於其著作和投身政治而聲名卓著,而且還被一些熊十力的崇拜者認為沒有培養出好弟子,但畢竟也成為新儒學的重要前驅。1921年夏,28歲的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前夕,從北京去杭州拜望了年長自己十歲的馬一浮,並“經馬一浮先生的推薦,讀其所贈宋儒楊慈湖、明儒羅近溪著作,開始在自己思想中,升高了儒學的位置”。八年後,“大病幾死,誓願盡力於先聖哲之學”的熊十力將其最重要的《新唯識論》的手稿托其學生送與馬一浮請教和修改,並作序和幫助出版。此外,馬一浮的影響不僅遠遠越出了儒學研究或學者的圈子,也超越現代中國的各個時代。他的學識文章在清末已有聲名,辛亥革命後啟蒙思想家陳獨秀稱他為“大儒”。20世紀30年代,他成為豐子愷所說的“書法界之泰斗”,對佛學的理解之精深也廣受推崇,被稱為“南馬北湯(湯用彤)”。1940年他的詩出版後,西方哲學史家賀麟說他是“我國當今第一流詩人”。到了90年代初,共產主義者胡喬木則稱其為“一代宗師”。

本書將馬一浮置於20世紀的動盪背景中,對其生平、思想和詩歌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表現那貫穿於其中的“孤神獨逸”的風格和靈魂。書中闡述了馬一浮早年生活中對死亡的體驗及永久的影響,留美期間對封建專制和軟弱的民族性的批判,以及日後他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書中尤其通過馬一浮的人格和命運、與新儒學運動的關係以及儒學在大陸的沉浮,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出現代中國社會和思想循環變遷的軌跡。

本書目錄

導言 馬一浮與現代中國

不妨平地起波濤

傳統文化僅存的碩果

隱士與儒宗

負起時代的重荷

六藝統攝中西一切學術

吾道寓於詩

神秘的圓融會通

傳統與現代不二

第一章 馬一浮的早年生活以及對其思想的影響

個人和文明的幽暗的開端

吾家山水窟,領要鮮其人

早年神童

死亡的陰影與儒家的孝道

生不能相保,死不能相知

痛苦與升華

第二章 從求學西方到回歸傳統

破一切帝王聖哲私名小智

滄海飄零國恨多

對軟弱的民族性的批判

對西學的嚮往

對傳統文化的依戀

思想上的革命者

西方學術中的體與用

向傳統的回歸

第三章 20世紀中國的隱士

眼底唯存厭世觀

非以距人自高也

佛者心,狂者狀

精神上的指路人

將求麟鳳向天涯

現代新儒學的前驅

性好友朋

第四章 馬一浮與30年代的儒學運動

返求六藝之學

30年代的“尊孔祀聖”“復古讀經”

桐廬負暄

浙大國學講座

講學的影響

第五章 超越與現實之間:復性書院

儒學的教育理想

以佛氏叢林制度施之儒家

短暫的講學

與熊十力在書院的“惡絕”

寓講學於刻書之中

刻書經費上的激烈爭執

書院的理想和實踐

內聖與外王

第六章 1949年後的馬一浮與儒學在大陸的沉浮

微波風漾一池萍

恆邀禮數寬

思想的轉向

雲棲林臥各暮年

永辭三界縛,不畏八風侵

現代儒家或現代新儒家

未來世界中的儒學

後記

作者介紹

陳銳,杭州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西哲學文化的研究,著有《中西文化的振盪與循環》《思想與生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