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起義

香山起義 是辛亥革命期間一次較有影響的起義行動。香山起義中,主要骨幹肖楚璧、鄭伸超、劉卓棠,喬裝新娘、陪娘運送起義軍火的林壽華、黃文軒,小欖民軍中的開明士紳何培樵、綠林好漢李就成、任順添等,都對這次香山起義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香山起義
發生時間: 1911
所屬朝代:
發生地點:廣東省香山縣
主題詞或關鍵字: 澳門事件
欄目關鍵字: 事件 台港澳專題
輔助分類項: 澳門

起義簡介

辛亥革命期間一次較有影響的起義行動澳門同盟會成立後,就全力以赴準備策動香山起義,新任主盟人林君復與莫紀彭、何振、鄭仲超等負責策動駐在前山的新軍,鄭彼岸等負責策動駐在香山縣城的防營、團練。駐守前山的新軍約有2000餘人,他們參加過1910年的廣州起義,軍官中很多人有革命思想,其中營長任鶴年尤為激進,澳門同盟會員利用同學關係與任鶴年等人聯絡,很快控制了這支軍隊。香山縣城駐有副將馬德新率領的防營,鄭雨初、黃龍彰率領的團練,王作標率領的縣署親兵,經澳門同盟會員的活動,鄭雨初、黃龍彰、王作標先後入會,從而使同盟會又控制了團練和縣署親兵。他們還派人聯絡各鄉村志士和綠林,約期一起起事。起義的籌餉工作由同盟會澳門支部機關負責人林警魂擔任,他從港澳商人、海外僑胞中募集了部分活動費用,其中澳門富家子弟、同盟會會員提供了相當的經費。經過周密準備,1911年11月2日,香山起義在小欖爆發。11月5日,前山的新軍與縣城的團勇親兵同時起義,並於當天光復香山縣城。隨後,以前山新軍為主體的香山起義軍改編為“香軍”,進駐廣州西關。不久,香軍編入廣東北伐軍,進抵江蘇前線。同時,不少澳門女同盟會員,如許劍魂、陳秉卿、梁國體、嚴淑姬、梁荃芳、梁雪君等,也參加廣東女子北伐附隊,經南京一直進抵徐州前線。

事件詳情

1904年鄭彼岸、林君復、劉師復、鄭仲超等7人留學日本時,得識孫中山,後來“鄭彼岸、林君復等銜孫中山命,負責策劃香山起義”。

1906年林君復、鄭彼岸等回國後,即以鄭彼岸為主,在本邑創辦《香山旬報》 ,進行革命的宣傳工作;以林君復為主在澳門,創立先稱“醒同仁”後稱“仁聲”的劇社,暗中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

1910年,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從日本回來的上述幾位以及從南洋回來的謝英伯、林了濃等會合,在澳門建立中國同盟會南鄉統籌總支部,任務主要是組織民軍,進行武裝起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廣東要首先在香山縣發難。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當即集結力量,把民軍和駐守在前山的新軍,與小欖李就、伍順添領導的綠林軍等結合,共舉起義。李就領導的綠林軍首先於11月2日在小欖起義。接著是以駐前山的新軍為主力,在營長任鶴年的指揮下於5日在前山起義。最後由林君復、鄭彼岸和林警魂等兵分隆都、良都二路於11月6日進攻石岐。因所向無阻,萬眾歡呼,“淪亡於清王朝二百六十餘年之縣境,遂告光復”。

11月6日縣城石岐光復後,即於第2天7日晚上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把各路起義軍定名“香軍”,推舉任鶴年為司令、何振為副司令、莫紀彭為參謀長。隨後於8日誓師出發北上,於9日抵達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義軍。但香山光複比化州、新安(今之深圳)晚些,成為全省第三個光復的縣。

相關資料

香山起義中,還有主要骨幹楚璧、鄭伸超、劉卓棠,喬裝新娘、陪娘運送起義軍火的林壽華、黃文軒,小欖民軍中的開明士紳何培樵、綠林好漢李就成、任順添等,都對這次香山起義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成功和孫中山後來發動的二次革命和護國護法鬥爭,都有香山革命志士的一份功勞,中國革命大業,雖然不是他們完成,卻為後繼者起了開創和啟後作用。他們是香山的好兒女,是今天新社會、新生活的奠基人,香山人民和全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