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博物館

古代歷史展廳240㎡:陳列饒河從舊石器、新石器時期至漢魏、遼金、明清、民國等各時期石器、玉器、瓷器等歷史文物31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70餘件。
少數民族展廳150㎡:陳列赫哲族工藝品、樺樹皮製品、魚皮畫、生活場景、神像、生活、生產用具等。
紅色革命展廳100㎡:陳列饒河建黨史、抗聯七軍戰鬥史、日軍侵華罪證史及抗聯軍鍋、槍枝資料夾等文物50餘件,場景等。通過資料片陳列珍寶島保衛戰中饒河軍民抗擊外來侵略戰鬥史實、圖片、獎章、獎狀音像資料等。
饒河發展史廳100㎡:通過圖片展示饒河經濟發展史,饒河建縣以來縣衙遷址、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重要歷史事件;建國前歷任縣長、建國後歷任黨政主要領導簡歷、業績。
網上博物館64㎡:10-20台電腦,通過網際網路查看全國、世界各大博物館文物陳列精品、文物鑑定知識、保護知識歷史知識。
饒河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烏蘇里江中下游,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南、西、北分別與虎林市、寶清縣、富錦市、同江市、撫遠縣接壤,隸屬雙鴨山市,全縣有5鄉4鎮,79個村,境內有5個國營農場,10個森工林場,行政面積6765平方公里,人口15萬。 饒河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土地、水力資源和豐富的物產,饒河人民用勤勞的雙手,經歷代人的艱苦創業,昔日荒野現已變成了塞外糧倉。 饒河歷史悠久,早在一萬三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在小南山主峰發現7000—7500年新石器時代雙人合葬墓,考古資料表明,從先秦至漢魏時期、隋唐、遼金直至明、清饒河一直有人類在這裡居住,滿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狩獵捕魚,繁衍生息,滿族的分支赫哲喀喇是饒河的土著民族。 饒河以“撓力”、“諾羅”轉音而得名,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縣,歸屬吉林省密山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3年3月,饒河成為日本人的殖民地。1945年,東北光復,本縣劃歸合江省管轄。因長期匪患,1947年政權回到人民手中,歸入牡丹江省版圖,1948年復歸合江省。1949年併入松江省,1954年6月,歸黑龍江省管轄。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後,於12月饒河縣與虎林縣合併成為虎饒縣,原饒河所轄地域統一併入八五九農場,1962年4月場社分開,1964年10月,恢復饒河縣建制,正式組建饒河縣委和饒河縣人民委員會機構隸屬合江地區,1984年撤銷原人民公社體制,1985年由佳木斯市轄管,1993年劃入雙鴨山市管轄。 在饒河漫長的發展道路上,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饒河人,在1945年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1958年10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和70年代初期大批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運動,這些熱血青年同饒河人民一道,披荊斬棘,墾荒戍邊,發展生產,使邊疆饒河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機械化程度和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饒河人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勵精圖治,銳意進取,饒河的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饒河縣幅員遼闊,土沃林茂,水澤草豐,生態和特產資源極其豐富。饒河縣是國家級生態建設試點縣,是國家大豆生產基地,被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定為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撓力河是最富營養型的河流,是三江平原的重要濕地,大佳河濕地被批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饒河是蜜蜂之鄉,黑蜂是我國唯一的地方優良蜂種,1997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黑蜂自然保護區,也是亞洲唯一的蜜蜂自然保護區。黑蜂系列產品榮獲國家名牌產品稱號,經國家批准成為我國唯一獲得原產地保護的蜂產品,並通過了歐盟組織有機食品認證。 饒河是國家級珍貴毛皮動物良種繁育基地,是國家毛皮加工原料生產基地之一,是烏蘇里貉原產地和最大的養殖基地,在全國種貉評比大會上囊括全部8枚金牌。 饒河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50%,面積518萬畝。森林中棲息著150餘種野生動物,10餘種食用菌,20餘種野生漿果,30餘種山野菜,150餘種中藥材。 饒河水域遼闊,全縣1江28河,泡澤星羅棋布。有魚類16科69種,常見經濟魚類30餘種。烏蘇里江是世界上僅有的幾條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出產著名的“三花五羅”及鯉、鯽、鱘、鰉、大馬哈等重要的名魚,是純天然的魚類養殖場。 饒河地處邊塞,一條依生態而修,為旅遊而建的全省第一條旅遊公路——依饒公路於2006年10月正式通車。饒河山水秀美,風光旖旎,自然景觀奇特,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有塞外石林——喀爾喀山,險要名勝——摘星嶺,大頂子山興安杜鵑,烏蘇里江水域風光;人文景觀雋永,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南山遺址,寶頂山城址,有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赫哲族樺皮工藝。 饒河是新興的口岸城埠,1989年被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饒河口岸是黑龍江省被俄方認定的“三河一里”重要口岸之一,是烏蘇里江沿岸集政治、文化、出口貿易於一體的縣級口岸。也是對哈巴洛夫斯克邊區唯一的路運和冬季過貨口岸。與饒河口岸相對應的俄羅斯比金口岸距饒河鎮 15公里 ,是俄遠東地區建設規模最大,內部設施最好,集鐵路、公路、水路於一體,過貨能力最強的現代化口岸。 饒河口岸從1993年正式通關起,口岸過貨、過客及貿易額等各項指標以每年50%的幅度快速增長,2005年進出口貿易額達3.05億美元,在全省的十多個口岸中,脫穎而出,躍居第四位。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音樂教材的《烏蘇里船歌》,使饒河這個新興的邊疆口岸城市,名譽華夏大地。勤勞的饒河人民正在高舉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旗幟,充分發揮生態、口岸、民族特色,努力打造“邊貿名城、民族名區、生態名縣”。把饒河建設成為風花雪月勝地,山光水色名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